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琳)近日,第二屆國際氣象經濟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嘉賓圍繞“氣候變化與新能源”這一主題開展深入交流。論壇還發佈了“一帶一路”氣候研究報告等多項重要成果。
在全球氣溫屢破紀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背景下,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氣象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在論壇致辭中指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相比過去變得更加頻繁,世界各地屢屢創下高溫紀錄,今年或者明年或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未來五年內,全球升溫幅度很有可能會突破《巴黎協定》中規定的升溫閾值。“按照目前的情況,到本世紀末全球升溫幅度將達到2.5-3攝氏度,如此一來,氣候變化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産生更大的負面影響。氣候變化會引發冰川融化、熱帶風暴加強、洪水、乾旱、熱浪和空氣品質惡化等問題,若負面趨勢一直持續到本世紀60年代,就會給各國以及經濟發展帶來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
塔拉斯説,中國已成為氣象領域的世界領導者之一,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與其他國家分享經驗。“世界氣象組織正在推動改進早期預警服務,並推廣監測溫室氣體的新方法。我很高興地了解到,中國在過去三十年裏一直在投資和發展氣象部門,並已成為氣象領域的世界領導者之一。你們有非常現代化的衛星,有非常現代化的觀測系統,以及豐富的高性能計算資源。你們也一直在培訓人才,不斷加強國際合作。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中國願意與其他國家分享經驗。”
2022年11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正式發起全民早期預警倡議,提出到2027年,地球上每個人都能得到早期預警系統的保護。對此,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認為,在此過程中,發達國家應承擔更多責任。“要實現每一個人的早期預警,需要全球的各國攜手,尤其是發達國家、技術比較強的國家,要主動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提供幫助,共同來抵抗氣象災害。”
氣候變化與能源問題密切相關。當前,中國正在持續推進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以市場化方式推動經濟的綠色低碳轉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做出更為積極的貢獻。2015年,中國提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大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和積極響應。與此同時,中國能源互聯網的實踐也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借鑒。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副主席劉澤洪表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2.1億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首位。2022年,年發電量達到2.7億千瓦時,年減排二氧化碳22.6億噸,建成投運37項特高壓輸電工程,跨省跨區輸電能力達到3億千瓦,有力促進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大範圍優化配置和利用,為世界能源轉型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成熟的技術和成功示範。”
作為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高峰論壇之一,當天的論壇還發佈了多項重要成果,包括世界氣象組織的《支持凈零能源轉型的綜合天氣和氣候服務》指南,就天氣和氣候綜合服務提供了最佳實踐案例;國家氣候中心的“一帶一路”氣候狀況報告,為增進“一帶一路”國家的相互了解,幫助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指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