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嘉賓出席“絲路—萊茵”杜伊斯堡中國電影節閉幕式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阮佳聞):當地時間20號晚,“絲路—萊茵”杜伊斯堡中國電影節暨第五屆德國中國電影節在德國西部城市 杜伊斯堡 落下帷幕。來自政治、經濟和社會各界的百餘位中德嘉賓應邀出席閉幕式。
本屆電影節為期6天,除了角逐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男女演員的《我和我的父輩》、《保你平安》、《學區房72小時》等8部中國優秀影片之外,還展映了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城市紀錄片。
中國駐杜塞爾多夫總領館總領事杜春國在閉幕致辭中指出,作為慶祝“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的重要活動之一,本屆電影節特別取名“絲路-萊茵”,並在中歐班列的重要節點城市杜伊斯堡舉辦,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于天時,今年是疫情後時隔4年再次在德國舉辦中國電影節,廣大中德影迷期盼已久。于地利,中歐班列助推杜伊斯堡對華交流合作不斷深入,成為中德兩國開展務實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的典範,選在杜伊斯堡舉行德國中國電影節適得其所。於人和,杜伊斯堡不僅是中德經貿合作的熱土,還是中德人文交流的高地,在這裡舉辦中國電影節恰逢其時。本屆中國電影節取名‘絲路-萊茵’,正是寓意著連接古絲綢之路與萊茵河的,不僅僅是一列列火車,還有一部部電影、一次次會面、一句句故事、一段段友誼。”
杜伊斯堡市副市長埃德爾特勞德·克勞布恩表示,很高興今年的德國中國電影節首次在杜伊斯堡市舉辦。1982年,杜伊斯堡跟武漢建立了德中第一對友好城市關係,回顧過去的這40多年,兩市在各領域的合作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幾十年來,杜伊斯堡在德中關係的各個層面都發揮了先鋒作用,與中國間的合作涵蓋了經濟、社會、科學和文化等多方面,我們期待在未來能繼續維護並深化這些關係。此次電影節讓德中文化相互聯結,讓兩國民眾匯聚一堂,這對促進民心相通無疑是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當前充滿挑戰的國際環境中,促進雙方的文化和民間交流格外重要,意義深遠。”
據悉,本屆電影節由歐洲時報文化傳媒集團主辦、北威州德中教育文化協會協辦,旨在以電影為媒介展現中國風貌與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歐洲時報德國分社建社十週年,所以中外嘉賓在閉幕式現場還參觀了歐洲時報德國版創刊十週年圖片展。據《歐洲時報》社長鐘誠介紹,從2016年開始舉辦的德國中國電影節迄今已將數十部優秀華語影片帶來德國,不僅讓中國故事更具説服力、感染力和影響力,也讓中德兩國民眾在文化交流之中深化了精神共鳴:“杜伊斯堡是‘一帶一路’合作的先行者,更是見證人。杜伊斯堡是唯一一座擁有中國事務專員的德國城市。文明互鑒、民心相通,所以我們以‘絲路—萊茵’之名、在杜伊斯堡這座德國的“中國城”中,把一系列中國優秀電影作品奉獻給德國大眾,可謂恰逢其時,美美與共。我也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德國友人在走齣電影院之後,能去中國實地走一走看一看,去體驗更加立體、更加真實、更加熱情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