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9月22日電 9月23日晚,一場萬眾矚目的體育盛會——杭州第19屆亞運會將正式拉開帷幕。在15個比賽日裏,來自亞洲全部45個國家和地區報名參賽的近1.2萬名運動員,將在舉辦城市杭州及寧波、溫州、湖州、紹興、金華等五個協辦城市的56個亞運會、亞殘運會競賽場館中爭奪40個大項的481枚金牌。除了足球、籃球、田徑、游泳等傳統競技項目,本屆亞運會融入了亞洲民族間流行的非奧運項目,例如藤球、板球、克柔術等,還有年輕人喜愛的滑板。
9月20日晚,杭州城市陽臺,市民觀看燈光秀。中國日報記者 魏曉昊 攝
杭州亞運會是中國承辦的第三次亞運會,20日,杭州亞組委執行秘書長、杭州亞運會賽事總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主新聞發言人陳衛強表示:“我們已經做好準備,將向世界呈現一屆‘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
全民參與“智慧亞運” 數字科技賦能賽事全程
“智慧亞運”是杭州亞運會辦賽理念之一,無論是籌辦過程還是辦賽階段,都充分運用了數字化技術表達。不僅推出一系列深受大家喜愛的數字産品,且首次推出電子身份註冊卡,方便運動員、技術官員參加亞運會。在亞運會觀賽、辦賽的各個端口,都有智慧化的表達。不少前來參與報道的中外記者都表示,入住媒體村的過程和手續都很順利,一切井井有條;在媒體村,還體驗了許多科技和智慧元素。
在21日舉行的杭州亞運會開閉幕式指揮中心新聞發佈會上,相關發言人透露了高光時刻點火儀式細節,開幕式團隊策劃了一場萬眾參與、數字互聯的點火方式。今年6月,隨著亞運會火種在良渚古城遺址成功採集,全球首個採用區塊鏈技術的線上火炬傳遞活動也同步開啟。過去3個月來,共有來自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網民,通過“智慧亞運一站通”成為亞運數字火炬手,參與線上火炬傳遞。上億名數字火炬手中,年齡最大的98歲,最小的12歲。
此外,在智慧觀賽方面,亞組委打造了首個數字觀賽服務平臺“智慧亞運一站通”,還上線了亞運AR服務。由於場館空間有限,比賽門票的需求量又很大,會有不少觀眾買不到票或者希望通過在線觀看平臺觀看亞運會的情況,該平臺則為這些觀眾提供身臨其境地體驗亞運會的機會。
從杭州亞運村行至奧體中心,錢塘江風景一覽無余。目前,全球首條5G-Advanced萬兆網絡示範路線已在該區域實現落地,併為亞運量身打造出全系列裸眼3D應用。杭州市民在體驗應用時表示:“用裸眼3D看足球比賽,讓人身臨其境,就感覺足球要從螢幕裏飛出來!”
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代理總幹事維諾德·庫馬爾·蒂瓦裏(Vinod Kumar Tiwari)日前表示,杭州亞運會所使用的數字應用程式的便利性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這裡沒有人收現金,他們通過手機支付。其次是電子身份註冊卡。只需走進去,照片就會出來。”蒂瓦裏説:“你不需要掃描條碼或任何東西。”
第二次來杭州的加拿大記者亞當斯説,和上次來杭州時相比,感受最深的是科技進步帶來的變化。大街上到處都是新能源汽車,既減少了噪音又節能環保。幾乎每個消費場景下都能掃碼支付,十分便捷。
國際奧會首席信息科技官艾拉裏奧·孔納((Ilario Corna))説,杭州亞運會用雲計算創造歷史,賽事核心繫統和轉播全面上雲,為大型賽事的數字化普及奠定了堅實基礎。
“綠色亞運”推動環保低碳融入日常生活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數百萬塊深藍色的光伏板分佈在綠色的高原上。據中國日報22日相關報道,這裡將為杭州亞運會場館提供電力,一塊單晶雙面光伏組件,日均發電量2.2千瓦時。通過靈州—紹興±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等“西電東送”大通道,輸送至浙江省杭州市,2.2千瓦時電可供杭州亞運會奧體中心體育館的一盞節能燈亮足220小時。將幫助杭州亞運會實現全部場館用上綠色電能,在亞運史上也將是首次。
國網杭州供電公司行銷部副主任馬闖説,為保障亞運會期間綠色出行服務,該公司共建設了102座充電站、2024個充電樁。今年7月投入使用的亞運村新能源汽車充電站,是國內首座大功率無線充電站。截至6月30日,杭州已建成公共充換電站1588座,公共充電樁21000多個。“希望借助亞運會等大型國際賽事,讓綠色出行、低碳出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他説。
伊朗記者賈馬特在完成亞運會報道工作之餘,好好體驗了一下杭州的城市生活。他説:“這裡交通方便,空氣好,我願意以後帶家人來這裡度假。如今中國人的生活品質更高,思想更加開放包容。”
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代理總幹事維諾德日前表示,與歷屆亞運會相比,杭州亞運會很可能最環保的一屆。“杭州亞運會的基礎設施和體育場館完全遵循環保理念而建造。我們看到這裡幾乎所有的汽車都是電動汽車,這將會為之後舉辦的亞運會樹立榜樣。”維諾德説,其他國家可以借鑒杭州亞運會的綠色辦賽理念。
據此前報道,綠色”作為杭州亞運會的辦賽理念之一,在籌備工作中一直秉持著既要服務於賽事,更要造福市民生活和産業發展的出發點。例如,近兩年來,杭州每年增綠面積都超過1000萬平方米,累計已建成八種類型綠道共4700余公里,不僅極大提高了杭州公共生活品質,也無形之中普及了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對於備受關注的23日晚間的開幕式,杭州亞運會開幕式總導演、總製作人沙曉嵐表示,本屆亞運會開幕式將打破以往大型活動既定的“煙花表演”模式,取消實體煙花表演是環保意識的體現,也更能彰顯綠色亞運的主題。
杭州亞運會的“可持續遺産” 將服務未來各種文體活動
據杭州亞組委消息,本屆亞運會從場館的建設,有時是修復,到比賽期間和賽後的運營和利用,可持續發展已融入籌備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在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的56個競賽場館中,只有12個是新建的。其餘44個場館和31個訓練場館都是在現有場地上翻新或臨時建造的。
杭州第19屆亞運會組委會場館建設部部長邱佩璜表示:“整個場館建設當中,我們都始終貫徹了節儉的理念,去長效對比,讓我們整體的費用能降到最低。”他表示,在對每個現有場館進行翻新之前,都會對其設施和設備進行全面評估,以確定是否可繼續用於亞運會或其他場所。
以將承辦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的擊劍項目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體育館為例,該場館共有5000多個座位,自2017年前啟用以來一直在使用,狀況良好,因此組委會決定將這些座椅拆除並清洗乾淨,重新投入體育館繼續使用。體育館內使用了6年的LED屏也被搬遷到了學校游泳健身中心繼續使用。
位於紹興市柯橋區的中國輕紡城體育中心體育館是本屆亞運會排球項目的比賽場館,這裡原本是一座籃球館,為實現改建,組委會租用了一種特殊的橡膠地板,直接鋪設在籃球場原有的地板上。比賽結束後,只需將橡膠地板歸還,就能回歸籃球館。
臨時場館中的大部分設施都是為了重復利用而設置,亞運會壁球場亦是如此,由杭州國際博覽中心4D展廳臨時改建。據杭州奧體中心國博壁球館設施運維主任周聰聰介紹,為亞運會設置的八個壁球場將在賽事結束後繼續使用。他表示:“像這個壁球館的場地,其中有一片將會送給亞運會的博物館,另外的七片場地,我們將會提供給社區、學校、教育機構,繼續為推廣壁球運動持續發揮作用。”
而比賽場館的日常運營也凸顯了本屆亞運會推行的可持續性原則。杭州奧體中心游泳館是游泳、跳水、藝術游泳等項目的比賽和訓練場館,採用雙館合一的設計理念。整個游泳館在場心上方設置了83個導光管,通過頂部的採光罩將室外的自然光漫射至室內,使用壽命可長達25年,並具備開閉功能。
該場館共有五個水池,蓄水量超過一萬噸,游泳館採用24小時水循環系統,每天泳池中的水會經過游泳池池壁的出水口,進行新一輪的循環處理,再通過回水管道重新進入泳池,以保證水質的清澈。杭州奧體中心游泳館運行團隊新聞宣傳主任許靈翀表示:“每天游泳池的水都經過池壁的出水口進行新一輪的循環處理,一年可以省下18萬噸水。”
邱佩璜介紹,可持續發展還體現在比賽場館在賽後將繼續運營,並使主辦城市受益。像新建場館杭州電競中心,將繼續作為電競運動的重要場所,同時還將舉辦球類比賽、音樂會、戲劇表演和貿易展覽,以實現全方位的社會效益。
(編譯:馬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