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25日,一幕拖延了三周之久的美式政治鬧劇,終於有了結果——
共和黨議員邁克·約翰遜獲得220張選票,當選新一任美國國會眾議長。只不過,這個結果來得太戲劇性了。由於共和黨搞內訌,之前三位被推選出來的候選人先後“翻車”,選舉幾經反轉。這樣的情節,恐怕連出色的小説家都設計不出,不妨回顧下:
從本月3日開始,美國眾議院就陷入了癱瘓,原因是一些共和黨議員不滿時任眾議長麥卡錫與民主黨就短期撥款法案達成協定,聯手“造反”將他趕下了臺。接下來,為了填補眾議長空缺,猶如旋轉木馬一樣的“選舉大戲”不斷更新:
第一回合,眾議院多數黨領袖斯卡利斯獲得黨內提名,但僅僅一天后,他就宣佈退出角逐,原因是意識到自己沒法拿到足夠票數。第二回合,共和黨右翼保守派議員吉姆·喬丹登場,但他在與民主黨候選人的競爭中,歷經三輪都沒有闖關成功,被取消了提名。第三回合,眾議院共和黨黨鞭埃默上場了。但他也因為部分共和黨人反對,在獲得提名幾小時後就退出了。最終,在25日,經過共和黨人加急票選,眾議院共和黨會議副主席邁克·約翰遜成功當選。
那麼,為什麼是約翰遜?《華盛頓郵報》描述説,這位不太為人所知的保守派人士,一直是前總統特朗普的忠實追隨者。這道出了一個重要原因:約翰遜是能夠得到共和黨內部主流建制派和極端保守派共同認可的人物。然而還有一層無法言説的原因:約翰遜資歷極淺,只當過6年眾議員。而通常來講,美國眾議長平均要在眾議院任職18年左右。因而,約翰遜也被媒體稱為“美國140多年來最缺乏經驗的眾議長”,這意味著各派都可能對他施加影響,從而推進各自的議程。這也意味著,美議長選舉鬧劇並未收場,恐怕大戲才剛剛開始。
第一個挑戰是:約翰遜能不能團結共和黨內部?據美國媒體報道,約翰遜曾公開質疑2020年大選結果,鼓動特朗普“繼續戰鬥”。這位政治立場極端保守的眾議長,最大任務就是讓極端撕扯的各派別達成合作,彌合內部分歧和分裂。否則,共和黨的未來堪憂。
另外,他能不能與民主黨達成妥協,避免政府“關門”?分析人士指出,此前通過的臨時撥款法案,只能維繫聯邦政府運作到11月17日。在當前黨爭加劇的情況下,約翰遜恐怕只會帶著共和黨“狂奔”,能否避免政府“關門”是個未知數。此外,新議長反對援助烏克蘭但支持援助以色列,他與總統拜登之間的較勁兒,恐怕也在所難免。
最主要的是,正如美國媒體指出,無論誰當選,都是繼承了“有毒的聖杯”。長期以來,美國一些深層次問題被它所謂“民主政治”的光環掩蓋。然而這次史無前例的議長罷免與選舉鬧劇,刷新了人們對美國政治撕裂的認知——那些被眾多媒體追逐的議員們衣著考究、派頭十足,但他們的行為卻充斥著“極端、撕裂、恩怨”。
美國民主制度的設計很是理想化,它的預設前提是政治精英們謹慎、克制,懂得平衡個人訴求、黨派、國家三者間的利益。然而現實是,很多議員從極端私利出發,對黨派和國家利益不予考慮。因此,這種理想化制度與美國政治生態的現實之間出現了脫節。長此以往造成的結果,就是黨爭與撕裂。
在這次眾議院議長罷免與選舉的“鬧劇”中,極端個人主義表現得十分明顯,但美國政治制度對此沒有應對措施。這是誰上臺都無法解決的問題。議員們徹底撕破臉、政治體制支離破碎、民主政治光環消褪,這令美國人很沮喪。路透社和益普索最近公佈的民調顯示,三分之二美國民眾認為兩黨政客沉迷于黨爭而無法履職。《紐約時報》網站近日刊文稱,1994年時僅有6%的美國人對兩個政黨持負面看法,現在這一比例達到28%。
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權力掌控者,美國政客們最該具備的能力是幫助國家解決問題,但是現在,一些政客最大的本事是製造問題。這不僅為美國年輕人樹立了壞榜樣,還癱瘓了整個國家的行動能力。而那些迷信美國承諾、“拿美國當靠山”的盟友們,是不是也該醒醒呢?(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