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一帶一路’合作從‘大寫意’進入‘工筆畫’階段,把規劃圖轉化為實景圖,一大批標誌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落地生根。”近日,印尼等國媒體在報道“一帶一路”給相關國家帶來的好處時,引述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的這句話。在統籌推進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之際,《環球時報》駐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的記者調研、走訪了一批“小而美”的項目,其中有的參與中資企業多年來為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發展默默奉獻,有的項目配合“一帶一路”旗艦項目並填補了共建國家在一些領域的空白,還有的項目帶動了中國國內的相關産業發展。
許多項目雖“小”,卻填補了空白
安塔拉通訊社等多家印尼媒體近日對一家中資企業投産的管樁廠進行了追蹤報道。今年9月,中國印尼浙江岩土公司投資興建的大型管樁廠PT INDO KARYA BETON(簡稱IKB)正式啟動,印尼公共工程和空間規劃部長、中爪哇省代理省長等政要出席了開業儀式。從事岩土、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的浙江岩土公司2006年進軍印尼市場,近10年來受益於共建“一帶一路”在當地發展迅速,迄今已作為主力樁基單位完成了300多個工程項目,其中包括雅萬高鐵的5個標段、30多個電廠項目和許多鎳鐵、氧化鋁、水泥廠項目。
新建管樁廠坐落在印尼中爪哇省三寶壟德馬克縣,年産能達150萬米管樁。IKB管樁廠使用的原材料主要來自當地供應商,本土化率達到70%。同時,管樁廠為中爪哇省職業學校或大專院校的240名畢業生提供了就業崗位。這個“小而美”項目不僅幫助印尼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隨之而來的中國優秀管理團隊、高要求的産品標準也帶動了當地的技術生産。
中國印尼浙江岩土公司總經理葉帶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尼深入推進,中國和印尼在基建工程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這個大背景和大趨勢為眾多中國企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除了帶來最先進的中國施工和生産技術、解決很多工程技術難題和填補高品質管樁的市場空白外,企業還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受到了工程業主和産品使用方的高度肯定。據她介紹,公司在發展自身的同時,還引進了價值5億多元人民幣的中國工程機械設備,促進了中國相關行業的發展。
連接中國昆明與老撾萬象市的中老鐵路2021年12月3日開通運行,近兩年來受到海內外的特別關注。今年10月12日,中國援老撾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項目移交儀式舉行。儀式上,老撾國家主席通倫·西蘇裏親自敲響祈福銅鑼。老撾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由雲南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承包,除實施項目的成套建設內容外,還以2+5模式(即老撾籍教師赴昆明參加2年的教育能力培養和中方專家組赴老撾進行5年的教育技術合作服務)為老撾提供了亟需的鐵道專業師資培訓和體制建設。
《環球時報》記者在東南亞國家第一所鐵道職業技術院校——老撾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看到:幾名鐵道機車專業的學員正在實訓中心學習電力機車駕駛,幾名學員正在鐵路貨運實訓室練習使用3D裝卸車系統……記者從學院負責人那裏了解到,該學院填補了老撾鐵道專業技術教育的空白,在中國接受了培訓的(第一批)40名老撾教師已正式開始授課。學院今年首次計劃招生360人,但報名人數遠遠超出。未來3年學院將招收3個年級,學員共計1000人。學院除了為老中鐵路提供人才外,還將成為未來建設老撾聯接泰國、越南、柬埔寨各國鐵路的人才基地。
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東南郊區的達舍爾甘地村,一片片池塘和河流形成密布的水系,一群孩子盡情地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戲玩耍。當地村民納西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眼前的這條河是在達舍爾甘地污水處理廠運行後變得越來越清澈的,別看這裡現在成了“網紅打卡地”,但過去河裏老是散發著臭味,用河水洗澡身體會不舒服。
達舍爾甘地污水處理廠的運行不僅讓村民開心,也得到了孟加拉國政府的高度讚賞。2017年8月1日,該項目正式開工,由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擔設計、總承包建設以及1年運維工作。在今年7月13日的項目竣工典禮上,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表示,可持續和高品質的現代化污水處理系統對城市供水長期穩定至關重要。該污水廠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5億升,將有效處理首都達卡多個地區的污水,使近500萬城市居民受益。
達舍爾甘地污水處理廠是由中國政府提供優惠貸款、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融資的一個項目,建成投運創造了多項“第一”:孟加拉國第一座也是最大規模的現代化大型污水處理廠、南亞地區迄今為止最大的單體污水處理廠,也是中國自主知識産權的“噴霧幹化+回轉窯焚燒工藝”技術和設備第一次在海外建成投運。
涉及糧食安全的項目“影響大、範圍廣、收益豐”
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農業人口占總人口80%以上,出口收入的70%來自農業。該國土地肥沃,2/3以上的耕地種植水稻,如何提高水稻産量一直是當地政府和民眾關心的問題。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到位於馬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馬義奇鎮的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實地採訪,當地青年凡尼魯表示:“中國專家幫我們解決了水稻增産問題,這樣‘小而美’的合作正使越來越多的馬達加斯加人從中受益,也讓我們應對糧食危機和解決溫飽問題越來越有保障!”
凡尼魯來自馬達加斯加西南部省份的一個鄉村,他還有個中文名字叫馮天宇。據凡尼魯介紹,因為老家的水稻種植産量總是上不去,他很想有機會能學習中國的雜交水稻種植技術。知道中國袁氏種業公司有援非項目後,他于2016年入職袁氏馬達加斯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一幹就是7年。馬達加斯加政府對中方這一惠民生的合作項目非常滿意,為表示謝意和紀念,將中國幫著種植的雜交水稻圖案印在該國最大面額的紙幣上。
近一段時間,一系列“小而美”的項目也成為中國與巴基斯坦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新亮點。同樣在農業領域,中方企業在巴引入辣椒、芝麻等新型經濟作物的實驗性種植,預期將幫助巴方提升在經濟作物領域的出口份額。
在巴基斯坦旁遮普平原古傑蘭瓦拉地區,9月底至10月中旬是新一季油菜的播種期。許多當地農戶選用了HC-021C型油菜種子。這是由中巴聯合選育推廣的雜交品種,自2022年試推廣以來,得到當地的廣泛好評。油坊主伊爾凡·賈維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新型雜交品種的出油率有40%左右的提升,且菜籽油品質明顯更高,得到上游供應鏈企業的好評。”還有農戶表示,新型油菜種子在抗熱抗旱和應對本地病蟲害方面有明顯優勢,能帶來20%至30%的提産增收。
據中方合作企業武漢慶發禾盛統計,HC-021C型油菜種植地區已涵蓋巴基斯坦國內各主要油菜産區,總種植面積超過60萬畝。據該企業負責人周旭升介紹,看到今年新型油菜種子良好的銷售情況,本地供應鏈各環節調高了對新一季油菜籽産量的預期。在産業鏈上游,巴方合作企業Evyol集團正推動建立菜籽油品質分級體系,以便解決巴基斯坦菜籽油出口領域魚龍混雜、高品質油賣不出高價的困境。在産業鏈下游,由於新品種油菜籽芥酸、硫苷含量低,適合作為雞飼料,古傑蘭瓦拉周邊地區的養雞場、雞飼料廠也積極聯繫當地油坊主,希望批量收購新品種油菜籽榨油後的渣料。
“無論是馬達加斯加還是巴基斯坦,糧食安全都是關乎‘國之大者’的重要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雜交水稻、新型油菜種和菌草項目等一批“小而美”項目近年來呈現出“影響大、範圍廣、收益豐”的特點,受到共建國家民眾的歡迎。
“‘大基建’和‘小而美’是有機整體”
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指出:“小而美的項目,是直接影響到民眾的。今後要將小而美項目作為對外合作的優先事項,加強統籌謀劃,發揮援外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形成更多接地氣、聚人心的項目。”
“通過孟加拉國達舍爾甘地污水處理廠、中老鐵路配套的鐵道技術培訓項目以及亞吉鐵路的吉布提魯班工坊等項目,可以看出‘大基建’和‘小而美’是有機整體、不可分割。”王義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小而美”項目可以發揮正向激勵作用,是對未來的投資,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要讓合作成果更好惠及人民。他認為,將“小而美”項目作為對外合作的優先事項後,“一帶一路”國際實踐更加豐富、立體、全面。近年來,“小而美”項目除聚焦可持續、惠民生外,還涵蓋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遊、考古等領域合作,在共建國家成功實施,産生了廣泛積極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
“小而美”項目已成為快速提升共建國家民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際媒體較為關注“小而美”項目對當地居民的生活改善和直接受益情況。美國波士頓大學全球發展政策中心分析認為,中國越來越傾向於為“小而美”項目提供高品質、有針對性的支持。
香港《南華早報》近日在題為《中國的“一帶一路”轉向“小而美”項目》的文章中寫道:“‘小而精’‘小而美’已成為‘一帶一路’的流行語,它指的是以小額貸款為資金來源、規模較小和更具針對性的項目。觀察人士認為,隨著北京將其標誌性的全球基礎設施計劃重心轉向‘小而美’項目,這有可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一些歐美經濟學家認為,在一些國家開展的“小而美”項目包括在電網未覆蓋的地區修建太陽能發電廠,或是在偏遠地區修“可以通商的公路”,而這些項目與“一帶一路”早期的大型公路和鐵路等基建項目形成鮮明對比。文章援引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教授戴維·希恩的話説,“‘小而美’計劃和項目強調綠色低碳發展、低成本,以及針對風險較低項目的資金承諾”。
相關學者還表示,相對於大基建項目,“小而美”屬於低敏感合作領域,也是和發達國家、國際組織三方合作的重要突破口,在氣候變化、職業教育、農業技術、衛生醫療、人道主義援助等領域具有廣泛的全球共識。
“與老百姓常説的‘高大上’項目不同,‘小而美’項目的參與主體更加多元,政府機構、‘走出去’的企業、民間社會組織和非政府組織都能參與。”王義桅強調,需要注意的是,“一帶一路”倡議呼籲所有市場參與方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我們的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國合署)也建立了相應的援外監督評估體系,這些針對項目的過程監測和影響評估是國際機構和發達國家的通常做法,國際化程度很高,參與企業需要重視起來。
談及讓更多企業成功參與“小而美”項目,中國印尼浙江岩土公司總經理葉帶鳳建議:“企業和項目不論大小,只要順應大的趨勢,符合市場需求,用心合規經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環球時報駐埃及、印尼、泰國、巴基斯坦特派特約記者 黃培昭 李培松 孫廣勇 姚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