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 隨著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創始人之一、前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21日晚重任首席執行官之職,這家人工智能公司持續四天的人事震蕩暫告結束。據路透社22日獨家披露,OpenAI原董事會先前決定解雇奧爾特曼的原因之一是,一些員工警告,該公司一項強大突破或對人類構成威脅。
超級智慧?
兩名匿名知情人士向路透社披露,OpenAI多名員工在奧爾特曼遭解雇前致信原董事會,提及名為“Q星(Q*)”的人工智能演算法項目,警告該項目在通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可能對人類構成威脅。
OpenAI把通用人工智能定義為自主性人工智能系統,執行大部分具備經濟價值的任務時有能力超越人類。
知情人士説,“Q星”項目的大模型可利用海量計算資源解答小學數學問題,這讓研究者對其未來發展前景感到樂觀。現有人工智能大模型擅長寫作和文本翻譯,但解答數學題要求大模型掌握更類似人類的理性分析能力,可被應用到全新科研領域。
知情人士稱上述信件談及人工智能的強大功能以及潛在危險,但未向路透社披露確切安全擔憂。信件還談及OpenAI新組建的“人工智能科學家”團隊正探尋如何最優化現有大模型,以改進其理性分析能力,進而逐步從事科研工作。
路透社説,雖然無法閱覽信件原文,也暫時無法判定“Q星”項目是否具備上述能力,但可證實存在信件和“Q星”項目。
計算機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討論高度智慧機器對人類是否構成危險。例如,它們可能會認定毀滅人類符合自身利益。
據報道,奧爾特曼17日遭解雇前一天,剛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一場相關會議上暗示,OpenAI接近取得重大進展。他當時稱,最近曾“進入房間,推開無知的面紗,打開探索的前沿”。
微軟贏了?
奧爾特曼獲稱“ChatGPT之父”,他上周突遭解雇震驚整個美國矽谷。路透社説,員工信只是原董事會決意解雇奧爾特曼的因素之一,其他還包括在不理解技術進展可能釀成的後果時將其商業化。
另據美國彭博新聞社報道,21日隨著奧爾特曼回歸而遭除名的原獨立董事海倫·托納先前發表研究論文,內容包括批評OpenAI在人工智能安全方面的做法。這也被視作導致本次人事震蕩的因素之一。
托納來自喬治敦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她與另一名原獨立董事、技術工程師塔莎·麥考利和OpenAI首席科學家、聯合創始人伊利亞·蘇茨克韋爾都被董事會除名。新的董事會“初始”成員包括一名原獨立董事、在線問答網站Quora首席執行官亞當·丹傑洛,以及賽富時公司前聯合首席執行官佈雷特·泰勒和美國前財政部長拉裏·薩默斯。最終,新董事會成員可能達9人。
奧爾特曼17日遭解雇,19日返回OpenAI總部與原董事會談判回歸事宜,據悉條件之一便是解散原董事會。當天深夜,美國微軟公司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宣佈奧爾特曼和一同離職的OpenAI前總裁、聯合創始人格雷格·布羅克曼將加盟微軟,領導新的高級人工智能研究團隊。納德拉還向OpenAI員工伸出“橄欖枝”,用現金鼓勵他們一併跳槽。
20日,OpenAI大約770名員工中超過95%發表聯名信,以辭職相威脅,要求奧爾特曼恢復原職。奧爾特曼一天后和布羅克曼成功回歸OpenAI。納德拉也對OpenAI人事變動表示歡迎。
據媒體報道,微軟是OpenAI最大投資方和重要合作夥伴。OpenAI成立至今,微軟共向OpenAI投資約130億美元,有權使用其現有技術。不過,OpenAI為確保公司不過分逐利而採取經營權和收益權相分離的獨特治理架構,微軟雖然持有OpenAI大量股份,但不掌握其經營管理權。
彭博社輿情部專欄作者戴夫·李22日發表文章,評價此次OpenAI人事震蕩的贏家和輸家。在李看來,最大贏家當數微軟和納德拉,不至於承擔OpenAI“分家”在技術研發和投資回報等方面帶來的後果;奧爾特曼也是贏家,他回歸後將掌握“毋庸置疑的”決策權;而人工智能競爭、那些致力於監督企業不要行惡的“有效利他主義者”乃至全人類可能都輸了。
政府監管?
據美聯社報道,多名業內專家針對本場“大戲”提出,政府而非技術巨頭自身應有權監管人工智能,特別是那些迅速發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
美國福裏斯特研究公司首席分析師恩扎·伊安諾波洛説,公司無法單獨提供社會所需的人工智能安全性和信任度。“如果我們要因人工智能受益,由企業設計、並由監管機構嚴格執行的規則和護欄至關重要。”
據報道,歐洲聯盟和美國就人工智能監管均有動作。歐盟正醞釀世界首部綜合性人工智能監管法規。美國總統約瑟夫·拜登10月頒布行政令,尋求平衡尖端技術企業與國家安全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