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熱解讀 |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中央強調用好這一“主動力”
2023-11-29 08:41:2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網編輯:陳佳傑

熱解讀 |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中央強調用好這一“主動力”

  奔騰不息的長江水,創新力量潮涌澎湃。

  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部,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集中了全國1/3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擁有全國一半左右的兩院院士和科技人員,5大國家級科創中心有3個落子長江經濟帶,這裡是我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

  面對長江經濟帶這張宏闊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寄予厚望。從長江上游重慶,到長江中游武漢、南昌,再到長江下游南京,總書記先後四次主持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科技創新在每一次座談會上都是焦點:“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長江經濟帶得天獨厚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積極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上個月,總書記在南昌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座談會時提出,長江經濟帶要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

  1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於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會議再提“動力”,強調“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主動力”。

  毋庸置疑,科技創新正是塑造長江經濟帶發展新優勢的關鍵。“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成為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的特質。而科技創新又是塑造長江經濟帶發展新優勢的關鍵。

  如何實現創新發展?會議提出明確要求:積極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加強區域創新鏈融合,大力推動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等等。

熱解讀 |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中央強調用好這一“主動力”

  眼下,一批有競爭力、影響力的優勢産業集群在長江沿岸加速成長。一條聯通上中下游的“科創走廊”加速形成,宛如橫貫我國東西的一條“巨龍”,串起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迸發出高品質發展的強勁動能。

  “龍頭”——上海以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為牽引,打造以高成長性科創企業為代表的創新集群。目前,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建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十余個,初步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

  “龍腰”——武漢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如火如荼,打造“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産業化”梯度科技産業協同發展的湖北全域創新格局。近十年,光谷的高新技術企業從672家增至近4300家,光谷幾乎以每年誕生一個千億級産業的速度,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快速奔跑。

熱解讀 |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中央強調用好這一“主動力”

  △2023年8月26日,在武漢光谷的一家長江電氣企業智慧車間,工作人員正在操作智慧機械臂。

  “龍尾”——成渝地區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西部科學城等項目。目前,西部(成都)科學城、西部(重慶)科學城共聚集建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115個,引進校院地協同創新項目、科創類項目109個。

  一個個創新高地加速崛起,一個個新興産業集群蓬勃生長,折射出新時代長江流域“科技活水澎湃成潮”的蝶變。

  以長江為紐帶,沿江各地圍繞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發揮協同聯動的整體優勢,全面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

  以國産大飛機C919為例,前機身大部段在南昌製造,起落架系統在長沙整體裝配,百餘零部件由武漢一家科技企業研製供應……來自長江經濟帶中游城市群的頂尖創新成果,合力“托舉”國産大飛機翱翔藍天。

  從長江中游向西眺望,以成渝地區為核心的創新協作更加緊密,産、學、研深度融合;向東遠眺,長三角三省一市2022年相互間技術合同輸出25273項、技術交易金額達1863.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3%、112.5%。

熱解讀 |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中央強調用好這一“主動力”

  “長江是長江經濟帶的紐帶。無論未來長江經濟帶怎麼發展、發展到哪個階段,都不可能離開長江的哺育。”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番話點明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根本上依賴於長江流域高品質的生態環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上個月,總書記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座談會時,特別對科技創新助力長江大保護提出要求。

  沿江地區以長江為紐帶推動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創新也反哺長江流域打造“一江碧水向東流”的高品質生態環境。

  湖北宜昌探索岸電建設,讓往來船舶以綠色電能替代燃油,截至今年5月底,長江宜昌段各類船舶累計使用岸電達2634萬千瓦時,減少有害氣體排放19500噸;貴州利用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改造提升磷化工業精細化水準,讓長江右岸最大支流烏江不再受磷化工生産基地的污染困擾;湖北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支撐,整合各地對長江流域管控的碎片化應用系統,實現省內長江百餘公里流域砂石監管的信息化、精細化、智慧化……

  “灰頭土臉”的化工廠整治了,“微笑天使”長江江豚等珍稀生物回來了。“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1000多年前唐朝詩人描繪的情景,如今我們有幸身臨其境。

熱解讀 |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中央強調用好這一“主動力”

  △湖北省宜昌市,江豚在葛洲壩下游水域逐浪嬉戲(2023年5月20日攝)。根據農業農村部2023年2月28日公佈的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結果,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1249頭。與2017年上一次科學考察相比,江豚數量出現了止跌回升的歷史性轉折。

  江海暢流,天地廣闊;大江奔流,巨龍起舞。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主動力,定能讓“黃金水道”發揮出“黃金效益”,定能讓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編   輯丨王卓婕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劉禛 孫潔 宋春燕 梁雅琴 范立君 婁郝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