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召集下,來自20多個西方國家的政要和高官當地時間26日在巴黎舉行了一場烏克蘭問題會議,旨在向俄羅斯展示西方的“挺烏”統一戰線。
會議並未做出新的援助承諾,但卻釋放了某些從未有過的敏感信號。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會後的新聞發佈會上稱,“我們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使俄羅斯無法贏得這場戰爭”,為此,“不排除西方國家軍隊未來進入烏克蘭的可能性”。
△美聯社報道截圖
法國總統“出兵”言論“嚇壞”盟友
此言一齣,輿論譁然。
按照《紐約時報》的説法,在俄烏衝突早期,馬克龍曾被西方盟友批評對俄羅斯過於軟弱,但現在他已成為烏克蘭“最直言不諱的支持者之一”。
這是馬克龍第一次如此公開地提出派兵的可能性。不過這次會議沒有就此問題達成任何共識。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西方媒體紛紛報道説,馬克龍的最新表態突破了盟友們支持烏克蘭的意願極限。西方多國紛紛發聲,第一時間排除自己向烏派遣軍隊的可能性。
歐盟和北約領導人也迅速與馬克龍的言論“保持距離”。
△英國《衛報》報道截圖
斯洛伐克總理菲佐更是將此次巴黎會議稱為“戰爭會議”。
他在會前公開表示,有跡象顯示北約和歐盟一些成員國正考慮通過雙邊安排向烏克蘭派兵,這種動向讓他“脊背發冷”,有讓俄烏衝突大幅升級的危險。
“我不能説他們的目的是什麼,應該做些什麼,但斯洛伐克作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絕不會向烏克蘭派遣士兵。”
菲佐還認為,法國召集這次會議本身就表明,西方對烏克蘭的戰略已經失敗。
△路透社報道截圖
針對馬克龍的言論,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27日回應稱,如果北約國家出兵烏克蘭,俄羅斯與北約的直接衝突將不可避免。
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副主席科薩切夫同日也警告,北約向烏派遣軍隊可被視為直接參與俄烏衝突,也可被視為向俄宣戰,將造成“災難性局面”。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報道截圖
如果説是否向烏克蘭派兵勢必在歐洲引起軒然大波的話,只談軍援是不是更能“凝聚共識”呢?
答案顯然也不那麼肯定。
在此次巴黎會議召開前,已經將俄烏衝突當成自家危機的歐洲大國出於各自考慮,紛紛為“美國退出”做起了準備。
英、法、德等國最近先後與烏克蘭簽署了以軍援和軍事合作為特徵的十年期雙邊安保協議。不過,雖然英國和法國已向烏提供了遠程巡航導彈,但德國至今拒絕照做。
△烏克蘭《基輔獨立報》:德國總理朔爾茨當地時間26日重申,他的政府不會向烏提供射程可達500公里的德制“金牛座”遠程巡航導彈。德國擔心這款導彈會被用於打擊俄羅斯本土目標。
“餐桌旁”的美國和“菜單上”的歐洲
吊詭的是,恰恰是在提供敏感武器問題上,已經因為國會紛爭而“撂挑子”的美國政府,膽子可比德國大多了。
有美媒日前披露,拜登政府正在考慮向烏克蘭提供射程更遠的陸軍戰術導彈(ATACMS)。如果國會能批准對烏新援助計劃,這種導彈將被納入首批援烏武器清單;否則,美國可能要求盟國先“替美國”向烏提供ATACMS,然後再從美國得到補充。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截圖
拜登政府為何敢於鋌而走險?
正如美國資深媒體人、《紐約時報》中東分社前社長克裏斯·赫奇斯日前接受採訪時所説,“美國不希望俄烏衝突結束”。
△克裏斯·赫奇斯
的確,正是由於美國“不希望”,俄烏衝突持續了兩年仍難以結束。
可即便西方給出了上千億美元軍援,送到戰場的武器殺傷力也不斷升級,他們寄予厚望的烏軍反攻以敗北收場。而歐洲已在美國極力製造的“俄羅斯威脅”氣氛中深陷安全焦慮。
因為焦慮,奉行了幾十年低軍費政策的歐洲國家紛紛花大價錢買進美制軍火,將自身安全主導權交給美國;因為焦慮,歐洲國家盲目割斷了與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的傳統聯繫,將能源主導權也交給美國。
《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指出,在俄烏衝突爆發後的兩年時間裏,美國國防工業的訂單大增,最大客戶就是歐洲。
有美政府官員承認,在五角大樓950億美元的追加國防預算中,有607億美元被指定用於烏克蘭,其中64%實際上將會回流到美國國防工業。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與此同時,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中斷極大刺激了歐洲對美國液化天然氣(LNG)的需求。
美國去年成為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國,其中約三分之二齣口到了歐洲。預計到2030年,美國的LNG出口量還將增加近一倍。
△《紐約郵報》報道截圖
連日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公開鼓吹的“餐桌菜單論”引發全球爭議。這番毫無顧忌的論調再次證明了一點:作為西方世界的老大,美國把包括盟友在內的其他國家統統當作了自己菜單上可供隨時享用的佳肴。
對此,俄羅斯外長拉伕羅夫評論表示,希望“胃口特別好”的美國同行“不要在他們的‘民主’餐桌上噎著”。
△俄羅斯外交部網站截圖
事實上,隨著“援烏疲勞症”的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歐洲人意識到,繼續拱火衝突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危機,而犧牲歐洲利益換來的僅僅是美國的變相斂財。
在德國《世界報》看來,俄烏衝突持續的時間越長,西方的裂痕就會越大。
△德國《世界報》報道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