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遇見中國丨荷蘭青年漢學家潘妧紗:在日新月異的中國 時尚是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
2024-04-02 10:21:19來源:環球資訊廣播編輯:殷亮

  因為嚮往,他們來到中國;因為夢想,他們選擇留下。當外國人“遇見中國”,究竟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環球資訊廣播特別策劃“遇見中國”,聽外國友人與中國的“對話”。

  來自荷蘭的青年漢學家潘妧紗曾先後在荷蘭萊頓大學和中國北京語言大學學習,目前在北京的一家雜誌社工作。在中國生活工作的十幾年裏,潘妧紗 對“時尚”這個詞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識。

  “我是Elsbeth van Paridon,來自荷蘭,是一名漢學家,中文名字叫潘妧紗,叫我‘小白’就可以了。我主要通過時尚和城市文化來了解和探索中國。”

  正如潘妧紗試圖通過時尚産業和城市文化來了解中國,在採訪之初,記者也在試圖通過潘妧紗的社交媒體去了解她。明亮的穿搭、獨特的觀察、明媚的笑臉......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個積極陽光、充滿能量、甚至有些“抓馬”的形象。

遇見中國丨荷蘭青年漢學家潘妧紗:在日新月異的中國 時尚是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

荷蘭青年漢學家、《北京週報》編輯顧問潘妧紗(Elsbeth van Paridon)

  她告訴記者,無論是自己的中文名“潘妧紗”,還是昵稱“小白”,發音都來自於她的英文名,而意思則都來自她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她創辦了雙語時尚電子雜誌“China Temper”,意思是“中國范兒”,電子雜誌上刊登的文章大多從國際流行趨勢與中國社會現實的交匯點出發,觀察和解讀中國年輕一代的文化現象。

  比如,在她看來,時下中國興起的國潮風是中國年輕一代在追求個性化和自我表達的同時,重塑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風格的融合,體現了對本土品牌和傳統文化的認同;而“搭子”文化、徒步旅行等生活方式,則是中國年輕一代在經濟繁榮和社會變遷中,展現自我、追求個性的生活方式表達。

遇見中國丨荷蘭青年漢學家潘妧紗:在日新月異的中國 時尚是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

潘妧紗撰寫的雙語時尚電子雜誌“China Temper”(中國范兒)報道截圖

  潘妧紗:“海外觀眾對中國社交媒體各種現象背後的原因特別感興趣。比如,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程度真是讓人嘆為觀止。現在的中國年輕人追求的東西越來越多元化,他們不僅要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還要社交滿足、自我實現。真的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潘妧紗的稿件中,能看到來自中國各地帶有人文關懷的故事。無論是65歲老人開始學習芭蕾舞,還是“Z世代”青年對京劇的熱愛,或者是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的故事……她認為,這些講述普通中國人生活的故事能夠引起其他國家讀者的共鳴,為他們了解中國社會發展現狀提供新的視角。

遇見中國丨荷蘭青年漢學家潘妧紗:在日新月異的中國 時尚是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

潘妧紗採訪快遞員時的合影

  中國年輕人是潘妧紗最重要的觀察對象,在她眼中,中國年輕人是引領潮流的、充滿活力的,是“帶勁兒的”。

  她談到今年春節檔電影《熱辣滾燙》,認為這部電影的大熱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女性勇於追求價值、綻放自我的信心和勇氣,也體現了中國年輕一代在社會、經濟和個人成長中的獨特見解和價值觀。她説:“‘時尚’不只是表面看起來的那麼簡單,深挖才能發現它背後的意義。”

  在她看來,中國這樣日新月異的社會裏,時尚簡直就是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以前女性的穿著打扮受到很多限制,現在可不一樣了,嘻哈風、芭比風、老錢風都能穿出來。一個世紀的時尚變遷,就能看出中國女性角色的變化有多大。”

  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潘妧紗的足跡遍佈中國大江南北。上海、深圳、成都、貴州……不過她説,北京這座城市總是能給她帶來最多的“能量”。

  在潘妧紗眼中,北京這座城市古老和現代交織在一起,歷史魅力和現代活力完美融合,一直都充滿生機和力量。

  “在北京,你隨時隨地都能發現新鮮事物,無論是逛逛熱鬧的街道,還是在現代高樓旁偶遇古老的地標,北京總能給我帶來驚喜,哪怕是晚上跑跑步、下班騎騎車,都能迸發出新的靈感。”

  對中國社會文化的觀察讓潘妧紗這個荷蘭人的心與中國越來越親近。

  她説:“文化交流就像橋梁,讓世界聯繫得更加緊密,推動人們消除誤解,增進了解。 大家分享傳統藝術以及價值觀,不同國家的人就能找到共同話題,心靈上也能更貼近,最終這些互動就像搭起了一座座橋梁。文化交流為兩國之間建立更緊密、更積極的關係打下了基礎,所以關鍵是要保持心態開放,多去理解別人,這樣世界才會更美好。”

  記者 | 魏宇晨

  簽審 | 魏 鬱

  監製丨蔡耀遠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