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對“李鬼”新聞就該“人人喊打”
2024-04-13 08:27:52來源:網信浙江編輯:楊磊

  4月12日,備受關注的“秦朗巴黎丟寒假作業事件”迎來了大結局。經公安機關查證,該事件係策劃、編造的。如此大反轉,讓眾多網友驚掉下巴。事實上,此前就有自稱秦朗老師、秦朗舅舅的網友出現在評論區,所謂的“秦朗舅舅”還利用直播吸引大量網友觀看,但也被發現是擺拍。

  毫不誇張地説,這種網絡假新聞看似可能只是“圖個樂”而已,但實際上“毫無底線”,不僅觸犯到法律,也在輿論場上留下一地雞毛。那麼,網絡新聞造假有哪些表現形式?危害幾何?又該如何治理?

  一段時間以來,網絡上煽動情緒的火爆假新聞此起彼伏。特別是一些自媒體博主,為了博取眼球、獲取流量,瘋狂給自己“加戲”,有的作品傳播甚廣,但隨後紛紛“露出馬腳”,反轉頻率令人不忍直視。

  細數網絡新聞造假的形式,可以説是五花八門:

  無中生有的“離大譜”。去年7月,很多鄭州人的朋友圈中都出現了一張“尋狗啟事”圖片,“功勳犬”“1000萬”等字眼挑動著網友的神經,話題“鄭州狗主懸賞1000萬人民幣尋狗”一度衝上熱搜,閱讀量高達2億多人次,但最終被證實只不過是一場鬧劇。

  自編自演的“小節目”。此前,一段“遊客手機掉西湖被要1500元打撈費”的視頻,登上了不少社交平臺的熱搜榜。但實際上,所謂的“手機掉落西湖,打撈人員要求支付高額打撈費”視頻只是一則自編自導自演的商業推廣。

  悲情行銷的“催淚彈”。賣慘觸動的是人們內心深處樸素的同情心、同理心,往往能引起輿論關注。有人為博流量,炮製“做夢都想不到,孩子想要化肥”“山區9歲孩子賣石榴”等短視頻,謊稱某地水果“大量滯銷”、農民“虧得血本無歸”,從而達到賣貨目的。

  真假參半的“大雜燴”。正如網友所説,一些假新聞“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有的可能圖片是真的,但時間是假的,冷飯熱炒;有的把過去發生的事情寫成現在發生的,把那個地方發生的事情寫成這個地方發生的,移花接木;或者使用一些看起來紀實的拍攝手法,比如街採、監控等,營造出以假亂真的現場感,使受眾陷入判斷誤區。

  科技狠活的“全自動”。有的自媒體用ChatGPT等工具修改已知的新聞要素,試圖用AI欺騙大眾。網上曾流傳出一則所謂“杭州市政府3月1日取消機動車依尾號限行”的“新聞”,但最後被證實只是一小區業主隨手用ChatGPT生成的假新聞,造成不良影響。

  總之,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技術條件的進步,每個人都有機會創造內容和發佈內容,從而在網絡上獲得關注,然而網絡的開放性和匿名性也給虛假新聞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對“李鬼”新聞就該“人人喊打”_fororder_1.webp

假新聞 圖源:網絡截圖

  在一些自媒體和機構看來,在網絡上進行新聞造假可能只是一件小事,沒什麼大不了,可事實上,網絡新聞造假的危害是很嚴重的,有時候帶來的後果甚至難以設想。特別是當我們已經步入信息時代、媒介社會,虛假新聞呈現出裂變式的傳播,動輒閱讀人次數千萬,在短時間造成惡劣影響。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比如,誤導了公眾的認知。虛假新聞沒有實際價值,卻佔據了公眾的注意力,浪費了大家的時間和精力,還可能對公眾的認知造成誤導,讓他們感到焦慮和不安。有的假新聞甚至隔斷時間就捲土重來,比如一則名為“女子騎車等紅綠燈,迎面走來男子突然將其撞倒”的短視頻就多次在網絡平臺上出現,利用了網友樸素的同理心,反復煽動著網友的情緒。有個心理學名詞叫“錨定效應”,意思是説人們最早接觸的信息會對自己的判斷造成極大影響,即使有信息在後面出現,也很難讓人做出改變和調整。這意味著,即使網絡新聞最終被證實是虛構的,但是它已經産生的負面影響很難完全消除。

  比如,破壞了社會的秩序。像今年3月份,某地有網友在短視頻平臺發文稱,“遼寧第三醫院4名男女感染kx5病毒死亡”,而這完全是謠言。像這樣的信息,人為製造出緊張的社會氛圍,引起人們的擔憂和恐慌,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女子輸液被陌生男子拔針扎進水桶”“阜陽敏姐被家暴”“1888萬天價彩禮”“史上最兇班主任”等網絡虛假新聞,涉及到性別、家庭、醫療、教育等群眾密切關注的話題,很容易引發網友之間的撕裂和對立,甚至可能引發線下的衝突,讓部分網友對黨和政府的工作産生誤解。

  再如,衝擊了媒體的公信力。有人説,越是虛假新聞,看上去越像新聞。網絡上人造的虛假新聞,或胡編亂造,或危言聳聽,影響了人們正常的信息交流,嚴重違反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嚴重破壞了網絡新聞生態。即使部分虛假新聞是由網紅個人或者機構杜撰的,但是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反轉,會讓不少網友對網絡新聞生態産生不信任感,使媒體從業者和新聞媒體的聲譽都遭受損失。久而久之,當人們對網絡虛假新聞感到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之時,新聞媒體也會失去它應有的權威和公信力。

  在“後真相時代”,網絡假新聞的危害是不容小覷的,以上種種,都構成對輿論生態的侵蝕、對社會道義的破壞。

  面對網絡新聞造假花樣不斷翻新的“魔高一尺”,到底有沒有治理的新法子可以“道高一丈”?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可以探索。

  以更有力的手段揪出“李鬼”。網絡虛假新聞存在已久,隨著網絡技術和應用的快速迭代更新,又出現了很多新形式和新問題,加大了治理難度。與此同時,一些平臺奉行流量至上的邏輯,借著演算法推薦的名義,任由假新聞、“標題黨”、爭議性話題氾濫。有研究就指出,基於經濟和商業上的理由,社交媒體和平臺缺乏足夠激勵規制自身平臺上的假新聞。

  平臺也需認識到,放任虛假新聞傳播所帶來的流量不可能長久。有必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監管手段,及時發現並處置網絡虛假新聞,在維護內容生態上擔起社會責任。比如對疑似的虛假新聞、AI生成的造假信息等迅速加以識別並切斷其傳播鏈、利益鏈,對網絡新聞造假者及其賬號的處理也應更加徹底、堅決,防止其改頭換面、舊戲重演。有關部門當加強對平臺的督促,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對製造虛假新聞的個人或機構依法進行嚴厲打擊,以儆效尤。除了刪除虛假新聞、關停違規賬號等常規操作外,最重要的是把“刀子”落下去,比如可以對加大對虛假新聞“始作俑者”的處罰;比如可以將製作、傳播虛假新聞的網絡主體列入黑名單,從制度上作出威懾。

  以更快捷的方式“跑贏”謠言。有人這樣打比方:網絡謠言和虛假新聞就像雜草,除了需要及時清除,更要讓田地裡長滿健康的莊稼,才能把雜草的生存空間擠壓到最小。雜草生長越快,除草和種健康莊稼的速度就要更快。

  近年來,部分網絡平臺已經建立了辟謠機制,及時澄清發現的網絡新聞造假事件,相關部門也協同聯動,快速發佈調查和處置結果,回應社會關切。是否還可以對演算法推薦、日常監測、線索收集等技術和機制進行進一步優化和提升,從而更加迅速、精準地推送辟謠信息,並建立快捷方式發動網民提供線索,讓更多流量“流”向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以更銳利的眼神辨別真假。從此次“秦朗巴黎丟寒假作業事件”可以看出,當前不少虛假網絡新聞的産生,背後的原因是畸形的“流量觀”。為了獲得更多流量並變現,很多網紅、自媒體等在缺乏素材時選擇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鋌而走險”炮製假新聞,以迎合當前一些人對搞笑獵奇信息的需求。對網友來説,面對網上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信息,需要儘量保持客觀理性,可以多方面了解情況。當事實與情緒交織在一起,唯有擦亮眼睛,養成良好的媒介素養,方能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

  對新聞媒體而言,提升專業素養是防止虛假新聞的重要一招。在報道網絡動態時需要注意核實,多進行一些交叉採訪,反復求證,而不要聽信單方面信源,不能為了追求流量而放棄了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有時候一些短視頻博主明明是為了拍段子而虛構劇情,但是一些媒體看到後直接採用,把段子當新聞傳了出去,這樣就成了網絡虛假新聞的“幫手”。

  當平臺能夠及時監管併發現虛假新聞、網友能夠識別假新聞、個人和機構都不敢製造虛假新聞的時候,我們的網絡空間會更加風清氣正。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