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朋友圈-中國水稻技術惠及科特迪瓦民眾
格格杜墾區位於科特迪瓦南部,是中科兩國農業合作示範基地,更是科特迪瓦全國聞名的水稻種植基地。剛剛過去的8月,這裡迎來了水稻成熟的時節,人們在田地裏忙著收割水稻。
當地農民馬杜日前在接受總臺環球資訊廣播記者採訪時表示,多年來中國農業專家引進了很多優質的水稻品種,當地的水稻産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農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
馬杜:通過中國專家帶來的不同品種,包括C26、C10等等,現在這裡的稻米産量有很大的變化。稻米産量提升之後,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中國專家手把手地教授我農業技術,現在我買了摩托,也開始買田地,生活條件也改善了很多。
郭長友是中國第11期援科特迪瓦農業技術合作組組長,2005年來到科特迪瓦,在當地陸續開展農業援助工作已近20年。他介紹,目前第11期援科農業項目有8名中國專家在當地開展水稻種植和技術推廣等工作。
郭長友: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水稻的種植,還有一些技術推廣、設備使用維護的技術指導,保障墾區水利設施的正常運行。每期都要搞一些培訓,要教種植戶怎麼去種水稻、怎麼去管理,然後生産加工。
科特迪瓦農民每年種植兩季常規稻,但因缺少優良品種和技術,當地水稻單位産量不高。中國農業技術合作組專家張兢表示,經過多年試驗,合作組不斷引入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高産優質稻種。目前,中國農業技術合作組已培育出4個獲得科特迪瓦官方認證的高産優質水稻品種。
張兢:我們通過引進品種在這邊實驗性栽培,有高産優質的,有特色水稻的,也有高檔優質稻的,幾個層次的水稻品種都涵蓋了。C26是我們其中一個高産優質的水稻,産量也高,米質也比較好,目前在當地是一個主栽品種。
張兢介紹,每年到重要生産節點時,中國農業專家都會為農戶做現場培訓。
張兢:我們把栽培技術比如拋秧、機械插秧、水稻直播傳授給他們,包括田間的用水管理,還有病蟲草害的防治都教給他們了。很多農戶在生産過程中用了之後,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國農業專家還為科特迪瓦的水稻種植戶帶來了聯合收割機、水稻精選機、小型碾米機、拖拉機等先進的農用設備。
郭長友:我們把中國國內比較先進的一些設備應用到了墾區,培訓當地農戶,讓他們去操作,去使用維護,這樣降低體力勞動,生産效率也都提高了,老百姓很受益。因為搞農業大面積生産都需要機械化,農業機械化起了很大的促動作用。
馬杜是格格杜墾區的一名拖拉機手,經過中國專家的精心指導,他已經掌握了很多農用設備的使用方法,現在他也可以帶徒弟了。
馬杜:我的老師是郭長友組長,他教會了我很多關於機器的使用方法,包括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脫谷機等。自從中國專家帶來了這些農業機械之後,水稻種植就容易很多了。以前的收割都要用人工來割,現在就快很多了,非常感謝中國專家。
郭長友表示,中國農業專家在當地因地制宜,總結生産和種植經驗,形成了“全鏈條”服務機制,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民參與到水稻種植和收穫的過程中。
郭長友:水稻從育種到收割到倉儲,通過加工形成大米,這一套流程都要教會他們,提供一些種子、農藥化肥、農機服務,然後帶動周邊群體,就能盤活。因為你最終做那些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受益,也向其他周邊地區擴散。當地的老百姓是比較淳樸的,為他們做事他們真會感受到的。
科特迪瓦當地農民本傑明在中國農業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不僅學會了水稻種植技術,實現了脫貧致富,還成為了一名技術指導員。
本傑明:我們通過種植水稻賺到了錢,現在買了土地,種植棕櫚和可可,也在城裏開始建房子。我希望中國專家和科特迪瓦人民之間的合作可以繼續下去,持續長久地給我們的生産和生活帶來改變。
張兢表示,能夠將中國的農業技術傳播到海外,為當地的減貧事業作出貢獻,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下一步將繼續引進更多優質的稻種、農業技術和機械設備,幫助更多的種植戶提升稻米産量和收入。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采編丨安然
外聯丨馬培敏
主持丨葛鵬
製作丨楊曉蕾
簽審丨孫伶俐
監製丨劉軼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