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美國打壓中國汽車的最新舉措,是明顯的貿易保護主義”“‘一刀切’無法斬斷中國汽車競爭力”“會給全球供應鏈帶來負面影響”……當地時間23日,在美國商務部提議禁止美國道路上的聯網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使用中國開發的軟硬體後,國際輿論普遍表示質疑和批評。
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告訴《國際銳評》,放眼世界,中國在智慧網聯汽車領域的軟硬體是大規模批量化生産、符合國際標準,中國的産供應鏈也是最安全有效的。目前,中國對美出口的汽車硬體主要是輪胎、輪轂等基礎零部件,軟體主要涉及自動駕駛系統,但對美出口極少。美方的新“禁令”是個嚴重錯誤,實際在搞進一步“脫鉤斷鏈”,將給全球汽車行業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過去一年來,美方頻頻針對中國汽車産業採取行動。去年8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佈評估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和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挑戰,並將之納入“301關稅”復審考量;今年2月,美國政府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宣佈重點調查中國聯網汽車帶來的所謂“網絡風險”,有意禁止在美銷售的汽車使用中國相關係統和硬體;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等官員危言聳聽,污衊中國車企在美收集個人數據,存在“顯著風險”;上周,美國政府又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100%關稅,試圖進一步遏制中國汽車産業。
不難看出,從限制整車進口到禁用系統及零部件,美方瞄準的是中國電動汽車和智慧汽車的全産業鏈。在路透社等媒體看來,美方這麼做是為了阻撓極具競爭力的中國汽車進入美國市場,從而為美國汽車行業建立聯網汽車供應鏈爭取時間。還有分析認為,美方在智慧網聯汽車領域禁用中國軟硬體,實際是以己度人。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傑弗裏·薩克斯對媒體所説,美國政府可能是在投射自己計劃在某些連接系統中安裝惡意軟體的行為。
往深裏看,這背後還有著政治意圖。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對《國際銳評》分析説,把正常經濟活動塞進“國家安全”這個筐,是美政客近年來抹黑打壓中國的一貫做法,也是他們在民眾中製造反華共識的套路,目的是為接下來更極端的對華政策做輿論鋪墊。
另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注意到,美方此次公佈禁令的時機耐人尋味。隨著大選臨近,美國兩黨選戰日趨激烈,展示對華強硬成為博取眼球的籌碼。美國是傳統的汽車業強國,汽車業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尤其是汽車工人比較集中的幾個“搖擺州”,更是成為美國兩黨爭奪選票的重點對象。美政府此時升級打壓中國汽車業,也有選舉政治因素。
事實一再證明,用行政命令切斷産業鏈的做法行不通,特別是在全球産業鏈深度融合的智慧網聯汽車領域。作為高度集成且複雜的行業,汽車軟硬體的更換涉及複雜的相容性測試、認證流程及成本考量,很難一蹴而就。在這個行業,中國企業憑藉技術和成本優勢,生産的感測器、鐳射雷達等軟硬體已成為跨國車企的理想選擇。
正因此,通用、豐田、大眾、現代等世界主要汽車製造商紛紛表示,它們的系統“無法輕易更換為不同供貨商的系統或硬體”,完全排除中國技術和零部件的影響幾乎不可能實現。《紐約時報》發文提醒説,美國政府不要讓國內汽車市場與世隔絕,將美國變成“汽車工業落後、充斥著昂貴耗油的大型車之地”。可見,美方此舉不得人心,損人害己。
“並非是中國出現貿易違規,而是美國出現了戰略錯誤。”這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前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對中美經貿摩擦的看法。按計劃,美政府有30天時間接受公眾對中國汽車新“禁令”的評議。他們應聽取國內産業訴求與理性聲音,立即停止損人害己之舉。中方必將堅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中國的汽車業依靠科技創新與安全可靠贏得市場,美方不要用自己走過的道路臆測中國、鏡像中國。
(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