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定於當地時間12月3日至4日召開今年的最後一場成員國外長會。
根據美國駐北約使團的説法,這次外長會將再次慶祝北約成立75週年,並就推進北約建設做出重要決定。會議議題將集中在北極和南部鄰國,“當然還有烏克蘭”。
△美國駐北約使團社交媒體截圖
雖然俄烏衝突爆發後的歷次北約外長會都沒離開過“挺烏制俄”的主題,但拱火到現在,戰局對烏克蘭及其西方支持者越來越不利。更要命的是美國迎來了政治變局,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曾多次表示要儘快結束“烏克蘭戰爭”,不少共和黨人也反對持續軍援烏克蘭。
在這樣的黯淡形勢下,北約在烏克蘭問題上又面臨新難題。
以“入約”換“停戰”?
根據路透社獲得的一封由烏克蘭外長瑟比加寫給北約各國外長的信件,他敦促即將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外長會“向烏克蘭發出加入北約的邀請”。
報道稱,這封信代表了烏克蘭爭取獲得入約邀請的“新努力”。
△路透社報道截圖(題圖為瑟比加)
根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10月公佈的“勝利計劃”,旨在“迫使俄羅斯坐上談判桌”的八個要點中包括兩大重要內容:一是要求北約儘快“不設條件”地對烏方發出入約邀請;二是進一步加強烏軍事力量並解除對西方援烏武器的使用限制。
如今,西方已經在美國帶領下解除了對烏軍使用遠程武器打擊俄羅斯本土縱深目標的限制,但在烏克蘭入約問題上卻一直在“打太極”。
北約方面此前表態稱,烏克蘭已經走在一條“不可逆轉”的入約道路上。但北約迄今從未向烏發出正式入約邀請,也沒有設定相應時間表。
△路透社:烏克蘭加入北約需要得到北約所有32個成員國的同意。而在現階段,北約各國還遠未就此達成共識。
事實上,為了避免激怒俄羅斯,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北約成員國目前都沒有表現出邀請烏克蘭入約的意願。明知這一點還要極力爭取“被邀請”,似乎是烏克蘭在為一個“新思路”創造條件。
烏總統澤連斯基日前接受英國天空新聞台獨家專訪時表示,若要結束“熱戰”,就必須儘快將烏克蘭目前控制的領土“納入北約的保護傘之下”。言外之意:這些烏控領土可以率先獲得北約成員國資格。
報道稱,這是澤連斯基首次暗示可以接受在俄方控制部分烏領土的情況下達成停火協議。
不過他強調,北約發出的入約邀請必須承認國際公認的烏克蘭邊界。而烏“被占領土”可以在日後通過外交方式收回。
△英國天空新聞網報道截圖
也許是怕外界誤讀,澤連斯基12月1日在基輔會見歐洲理事會新任主席科斯塔後對記者進一步澄清稱,任何加入北約的邀請都必須延伸到烏克蘭所有領土,即使“即使北約的集體防禦協議可能不適用於俄羅斯軍隊佔領的地區”。
他同時呼籲即將卸任的拜登政府幫助説服北約各國邀請烏克蘭入約,因為“美國現任政府對那些懷疑我們未來的少數歐洲國家有影響”。
△路透社報道截圖
以“維和”名義佔領烏克蘭?
烏方提出這一新的和談條件、不再像過去那樣堅決反對談判,顯然是對現實進行反復研判和權衡之後的無奈選擇。畢竟,迅速結束俄烏衝突是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在今年美國大選期間的核心承諾之一。
特朗普已任命退休將軍基思·凱洛格出任其政府上任後的俄烏問題特使。根據凱洛格此前為特朗普擬定的一份結束俄烏衝突的戰略,他計劃沿俄烏雙方當前的實際控制線“凍結衝突”,並同時“施壓”雙方啟動和談。
而在實現停火後,美國仍將繼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以確保俄羅斯“不會再次發動攻擊”。至於烏克蘭加入北約一事,則將被“推遲一段時間”。
不過有分析認為,讓俄羅斯允許烏克蘭任何地區加入北約是不可想像的。“到目前為止,所有跡象都表明,北約的任何介入都是完全不可能的”。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截圖
俄羅斯此前的一貫態度是,不拒絕談判,但談判須基於當前“領土現實”,且“最重要的是消除衝突的根源”。
一方面,俄方多次強調,正是北約背信棄義持續東擴並宣稱將最終吸納烏克蘭入約,才迫使俄對烏發動特別軍事行動。烏克蘭加入北約是俄絕不允許踩踏的“紅線”。
另一方面,俄方多次強調,將堅持完成特別軍事行動的所有目標,因此“凍結衝突”目前不是俄方的選項。
△《莫斯科時報》: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近日表示,普京總統多次表示願就烏克蘭問題進行接觸和談判,但“凍結衝突”的方案不適合俄羅斯,對俄方來説重要的是實現自己的目標。
儘管如此,北約仍在醞釀著種種“奇思妙想”。
據俄羅斯對外情報局披露,西方國家正謀劃在“凍結衝突”計劃框架內向烏克蘭部署10萬人的“維和部隊”,旨在以“維和”名義從實質上“佔領烏克蘭”。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報道截圖
對此,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回應稱,在烏克蘭部署維和部隊只有在衝突各方均同意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
俄副外長加盧津則警告,西方國家向烏克蘭派出本國軍隊的計劃具有挑釁性,任何這類企圖都會讓西方進一步捲入與俄的直接對抗。
他指出,西方已經深度參與俄烏衝突,允許烏軍使用西方提供的遠程武器打擊俄本土縱深目標就證明了這一點。對此,俄方已經做出回應。“西方和基輔都不應抱有任何幻想,以為能夠通過挑釁行為迫使俄羅斯放棄自身利益”。
△塔斯社報道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