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匯聚更多新質生産力 一號文件解鎖農業的“無限可能”
2025-02-23 18:06:4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韓基韜

  今天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並強調要“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在春耕一線採訪的總臺記者發現,這個春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新質生産力向農業領域匯聚。

  總臺央視記者 陳博:我們來到這處發光的所在,它就是搭載著一系列感測器的軌道式採集平臺。

  從晚上7點開始,到第二天早上6點結束,以前科學家需要白天干的事兒,已經被夜裏忙碌的機器所替代。

  有了新裝備搭把手,繁育一個新品種的週期可以從10年縮短到4年,這就是農業新質生産力帶來的加速度。

匯聚更多新質生産力 一號文件解鎖農業的“無限可能”

  總臺央視記者 陳博:在南繁基地的這塊棉田裏,一群年輕人操作著機器人,給棉花植株拍視頻。他們也被稱為農田裏的AI訓練師。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了“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這一重點與我們春耕期間深入一線採訪的同事們所觀察到的現象不謀而合。當前,已經有眾多的新生力量正跨界加入農業領域,他們改變的不僅僅是傳統農業生産方式,更是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規模化應用。

匯聚更多新質生産力 一號文件解鎖農業的“無限可能”

  總臺央視記者 張琪:這是一個1800畝的無人農場,這裡遍佈著38個感測器,用平板電腦連接著後臺。氣象感測器,土壤墑情感測器,每隔一個小時,它們就會回傳一次數據。衛星遙感每隔5天就會更新一次數據。這些數據的終點,就是這家農場剛剛投入使用的AI模型。在AI模型中,數據整合、分析、決策,最終會自動生成一個個精準的田管處方。

  總臺央視記者 陳博:在農事繁忙的春天裏,我們看到了改造升級的現代化新農具,也看到了訓練中的農業AI大腦,當然還有逐步完善中的農業科技協同攻關體制機制,這些新質生産力正推動著各類要素奔向田野、跨界融合,當然也推動著我們加速邁向農業強國。

  (總臺央視記者 王琰 梁麗娟 王凱博 陳博 張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