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比我想像中更有料(指更有意思之意)。”三月中旬,《封神2》在台灣上映,一天晚上我與同樣看完此部電影的台灣朋友聊天時她這樣説。
中國神話史詩電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以下簡稱《封神2》)承接《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以下簡稱《封神1》),講述了殷商大軍壓境西岐,姬發與姜子牙等人攜手抗爭的壯麗史詩。作為封神三部曲的中篇,這部電影在故事推進、角色成長、視覺呈現等方面都展現出了極高的水準,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封神故事的主題,讓傳統神話故事煥發出新的生機。
《封神2》承接前作,講述西岐在姬發的帶領下逐漸崛起,面對殷商大軍的步步緊逼,他必須做出抉擇。這部電影在保持緊湊節奏的同時,也增加了故事的複雜性。與《封神1》相比,本部電影將更多的筆墨放在西岐如何抵禦強敵的過程,使觀眾更容易沉浸在戰爭的緊迫感與抉擇的艱難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衝突不僅僅是單純的正邪對立,而且融入了更多人性的複雜性。姬發從一名質子成長為西岐的領導者,面對忠誠與背叛的考驗,他的每一步都顯得尤為沉重。而姜子牙作為智者,如何在天命與現實之間做出選擇,也成為影片的一大看點。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在電影中我認為最成功也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人物塑造的豐富性及層次感。
在《封神1》中,姬發的成長尚處於“啟蒙”階段。而在《封神2》中,他被迫在亂世中做出抉擇,從一個對商王殷壽盲目崇拜的質子,逐漸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判斷力和堅定信念的領導者,這一成長過程顯得極具戲劇張力。他的每一次掙扎、每一個決定,都關乎西岐的存亡。姜子牙則依舊是封神故事的核心人物,他不僅是西岐的謀士,更是神話與現實的橋梁。在本部電影中,他不僅要面對殷商強敵,還要直面自己的信仰挑戰,完成其智慧與信仰的碰撞——是否應當完全依賴天命,還是應當相信人?
身為觀眾,我能夠深刻感受到《封神2》的編劇和導演對於每一個角色的用心塑造。商紂王殷壽作為反派人物,不僅僅是一個暴君,更是一個有野心、有手腕的梟雄和權力追求的狂熱者。他對權力的執著使他在電影中更顯立體。殷壽與姬發的對立也並非單純的正邪對抗,而是兩種治國理念的碰撞。鄧嬋玉雖然是配角,在劇中戲份不多,但她的人物飽滿性一點也不比其他主角少。鄧嬋玉作為商朝一方的戰將,與聞仲、魔家四將等人一起率軍征討西岐,不僅展現了高超的武藝,更展現了忠誠與堅韌的一面。劇中她的一句“我們都是為了家人而戰”深深地觸動到了我,令人印象格外深刻,久久不能釋懷。就這麼一句臺詞,她便成為我在本劇中最為喜愛的角色。鄧嬋玉讓我感受到女性在戰爭中的獨特魅力。她不只是戰場上的殺伐者,更是一個有智慧、有信念的領袖。她的出現豐富了商朝陣營的層次,使其不僅僅是“邪惡勢力”,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團隊”。這讓我想起上學期考古學課堂上學過的商朝王妃兼將軍婦好的生平,雖然歷史尚無法考證其人全部面貌,但從留下的文物中不難看出她的尊貴和英勇。當我看著螢幕上的鄧嬋玉時,腦海裏就不斷地想著:若能一睹婦好的英姿,大抵就是如此吧?
我的台灣朋友跟我説:“《封神2》除了人物形象塑造飽滿外,整部電影的視覺與敘事也表現突出,可以説是史詩級的呈現。烏爾善導演延續了第一部的高水準,在視覺效果、服裝道具和戰鬥場面的設計上均體現了超高的製作水準。另外,這部電影的音樂很強大,如果有音樂作品實物售賣的話,我真的好想買原聲帶收藏。整部電影的聲光效果十足,看完後有種暢快淋漓的感覺,打鬥場面的配樂跟大戰的畫面都很有水準,確實營造出了懸疑緊張的氣氛。”
我自己看的是IMAX版,從畫面到音效的全面升級把整部影片的優點放到最大,將這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推向極致。尤其是戰爭場面,戰場上的萬馬奔騰、每場戰鬥的激烈攻防交鋒,直到最後十絕陣的壯闊奇觀,都展現出專為大銀幕而打造的磅薄氣勢。當魔家四將揮舞著無盡火力的兵器席捲戰場,那場面簡直讓人屏息。我必須説,這部電影天生就該在電影院觀賞,才能真正體驗它的震撼與魅力。
《封神2》不僅是一部視覺震撼的神話電影,更是一部能引發人們對現實作出思考的好作品。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也常常面臨選擇:是遵從傳統,還是追尋創新?是服從命運,還是主動改變命運?是順應環境,還是勇敢做出改變?電影中的姬發、姜子牙和殷壽,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生存哲學。姬發本可以選擇逃避,但他選擇了挺身而出,承擔家國興亡的重責;姜子牙本可以依循天命,但他選擇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即便是殷壽,他所做的選擇——沉迷權力與天命也決定了他的最終結局。而這正是封神故事之所以能流傳千年的原因——它不僅是一個關於神話的傳奇,更是一個關於俗世人性抉擇的故事。
當人性的選擇映射到現實,我們普通人或許不像電影中的英雄需要決定國家興亡,但我們每天都在做各種選擇,決定自己要走的道路。在期待《封神3》的同時,我們或許也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道路——在風雲變幻的世界裏,我們究竟想成為怎樣的人?該如何做出抉擇?又該如何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作者:呂盈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