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和馬來西亞人文交流日益深化,越來越多的馬來西亞青年來到中國留學。
去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易卜拉欣互致賀電,慶祝兩國建交50週年。在賀電中,習近平主席提到了在天津大學求學的馬來西亞留學生寫給他的聯名信。
一年來,這群馬來西亞留學生以青春的活力書寫著中馬友誼的嶄新篇章,展現著中馬友好關係在青年一代身上的蓬勃力量。
以青春力量書寫著中馬友誼的嶄新篇章
對於一年前和同學們一道聯名致信習近平主席一事,林展永記憶猶新。在信中,他和同學們表示,要立志做馬中友誼的傳播者和推動者,期待用所學知識服務中馬命運共同體建設。後來,習近平主席在同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易卜拉欣互致建交50週年賀電時,提到了這封聯名信,並表示兩國友好事業後繼有人,他對此感到欣慰。
一年後,回想起此事,林展永依然心情激動。
這一年裏,每次想起來我都很激動,現在我覺得自己學習上更刻苦努力了。
林展永
林展永説,中國同馬來西亞隔海相望,兩國友誼傳承千年。馬來西亞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東盟國家,也是最早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作為天津大學海洋技術東盟專班首屆學生,他的課題與共建“一帶一路”海洋合作緊密相連。
我們去年跟隨校方的組織參加了‘中國—東盟智慧海洋中心’的科研項目,研究比如赤潮防控技術應用,現在這一技術已經投入應用於馬來西亞東海岸海域,減少了經濟損失超過3000萬美元。我覺得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是造福兩國和世界的事情。
林展永在中國的學習生活非常豐富。在課餘時間,他也積極參與學校的社團活動,二十四節令鼓正是他熱衷的社團活動。
林展永(左一)參加二十四節令鼓隊的日常活動
天津大學二十四節令鼓隊主席鄭雁蔧也是聯名信的執筆人之一。她表示,文化交流是青年之間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徑,每當二十四節令鼓敲響時,她仿佛聽見了馬來西亞本土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共鳴。
馬來西亞有一個非遺叫二十四節令鼓,它是傳承中華文化,並結合馬來西亞本土特色的創造。在每一次活動表演中,我都看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另一種傳承方式,也看到了最生動的文明互鑒的樣子,很開心也很幸運。
鄭雁蔧在表演二十四節令鼓
她説,習近平主席在賀電中提到了他們的聯名信,更加堅定了她當好馬中友誼傳播者和推動者的決心。
我前進的動力更足了,我覺得每一天都充滿了希望!敲起鼓來更有力量了!通過二十四節令鼓就可以明白我們之間的友誼有多麼的緊密、堅定並蓬勃,是整個亞洲乃至全世界最生動最鮮活的典範。
陳勁咏作為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新媒體部部長,喜歡用視頻記錄自己的留學生活和親眼看到的中國。從壩陵河大橋的“鋼鐵脊梁”到二十四節令鼓的聲聲鼓點,他一直用影像去探索並回答一個問題:中國智慧何以跨山越海?
陳勁咏(左四)與留學生同學們一起參觀壩陵河大橋
之前和學校一起去貴州研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壩陵河大橋,第一次直觀感受中國基建的魅力,站在橋上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壯麗,看到這樣的橋,我就明白什麼是‘自強不息’。我還拍攝過我們學校的馬來西亞二十四節令鼓隊的表演,這些記錄都讓我感覺充實和有意義。
近年來,中馬兩國持續推進高品質合作,結出互利共贏的豐碩成果。作為馬來西亞青年,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記錄,讓更多人了解馬中合作的重要意義,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中國——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
陳勁咏
來到中國後,我真實地體會到中國的發展和人民的友好,也更深刻感受到共建‘一帶一路’給馬來西亞青年人創造了很多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希望通過分享鏡頭裏真實的中國,告訴世界一個有溫度有深度的中國是怎麼樣的,通過我們青年的力量,讓馬來西亞和世界更了解中國。
當天津大學的實驗室亮起點點燈光,林展永輕觸著螢幕上的海洋監測數據;當校園廣場上,鄭雁蔧揚起鼓槌,二十四節令鼓的聲浪驚醒了海棠花間的露珠;當教學樓間,陳勁咏無人機的鏡頭裏定格下晨光中甦醒的校園……中馬友誼的故事仍在續寫——它們既是共建"一帶一路"上的青春注腳,更是文明互鑒長河裏永不褪色的浪花。
我們一定會為傳承中馬友好,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中馬命運共同體貢獻我們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