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白話拆解丨英國評論員:美國汽車製造業的崗位“回不來”
2025-04-24 14:34:57來源:環球資訊廣播編輯:王雨晴

  近日,英國媒體評論員沃爾夫岡·明肖刊文指出,美國汽車工業的衰落是“既成事實”。但如果相信特朗普政府通過關稅政策能讓美國汽車業重現“昔日榮光”,再次創造大量就業崗位,則是“大錯特錯”。

  我們來拆一拆。

白話拆解丨英國評論員:美國汽車製造業的崗位“回不來”

沃爾夫岡·明肖文章截圖

  沃爾夫岡·明肖文章內容

  美國底特律等地的遭遇,源自經濟學理論之一—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簡而言之,該理論主張各國應專攻自己更擅長、更具優勢的産業。這是美英製造業外流的理論依據,也成為底特律汽車工廠走向沒落、中德兩國製造業崛起的深層原因。

白話拆解

  美國汽車製造業的“衰落”是全球經濟大分工的結果。

  上世紀50年代至今,製造業在美國經濟總量當中的佔比從約三成下降到約一成,服務業比重則不斷上升。美國經濟結構的轉變,推動了美國企業將更多製造環節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地方遷移。

  加之美國老牌汽車企業自身戰略決策失誤,在同日本、德國、韓國汽車品牌的競爭中落敗,這是美國汽車産業“衰落”的主要原因。

  沃爾夫岡·明肖文章內容

  傳統的工業模式是接收鋼材、塑膠等原材料,加工為成品出廠。當時的工廠動輒雇傭成千上萬名工人。而全球化不僅推動企業撤離美英,更徹底改變了工業企業的運作模式。現代製造企業已經與傳統工廠大相徑庭,前者更像是全球供應鏈的網絡節點。例如:西歐的製造企業從中國採購原料,從東歐和歐亞大陸其他地區獲得生産流程所需的中間産品。人們在德國看到的許多工廠僅僅是總裝車間,其主要任務是給一件件成品貼上“德國製造”的標簽。

  對於捷豹、路虎、奧迪、保時捷等在美國銷售卻無本土工廠的歐洲車企來説,為了規避關稅,就需要在美建廠,這意味著重構整個供應鏈體系。部分企業會這樣做,但多數難以做到。

白話拆解

  汽車業的“生産方式”已然改變,“強制遷移”難以如願。

  通用汽車高管曾指出,所謂“汽車産業回流”理論上的可行性和經濟上的可行性不是一回事。在大多數工廠産能飽和且供應鏈緊縮的背景下,投資新的實體産能“耗時費力”。

  此外,面對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同比驟減超過70%,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在電話會議當中坦率承認,要在汽車業所有領域實現100%的産業鏈本地化完全不現實,特別是半導體供應。

  沃爾夫岡·明肖文章內容

  即將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是一場全新的大變革。工業1.0是指18世紀末的機械革命,2.0是流水線生産的革命,3.0代表數字革命,4.0則是以智慧工廠為標誌的工業全面數字化革命。其標誌性特徵是對海量數據的依賴。

  新型工廠依然會雇傭人力資源,但員工的教育背景會更接近今天的矽谷科技從業者,而非美國的傳統産業工人。

白話拆解

  “製造業回流”帶不來特朗普政府許諾的“就業崗位”。

  美國通過對全球汽車産品加徵關稅,要求各國車企到美國投資建廠。但實際發生的事情,是多家車企宣佈在美國的工廠裁員。究其原因,既有單邊關稅政策帶來的成本上升,更有美國汽車業人員技能“錯位”,崗位供需“脫節”的尷尬。

  一方面,傳統燃油車業務萎縮導致美國車企産能過剩;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技術迭代迅速,電池技術、軟體集成等新興領域的人才需求難以滿足。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在報道中坦承,因缺乏足夠成熟的人才,美國汽車産業無論是在前期製造,還是在後期的汽車維護和道路救援方面,都面臨很大的麻煩。

  記者丨陳濛

  編輯丨林維

  審核丨關娟娟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