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新華全媒+|神州春日繪新卷 忙趁東風放神舟——寫在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之際
2025-04-25 21:36:03來源:新華社編輯:楊磊

  新華社酒泉4月24日電 題:神州春日繪新卷 忙趁東風放神舟——寫在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之際

  新華社記者李國利、劉藝、黃一宸

  2025年4月24日,中國航天史冊又翻開新的一頁——

  17時17分,長征二號F遙二十運載火箭搭載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約10分鐘後,3名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傑進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此時,中華大地草長鶯飛,萬物和鳴。戈壁深處的東風航天城裏,同樣楊柳新晴,醞釀著嶄新的希望。

  神州春日繪新卷,忙趁東風放神舟。

  這一次,是神舟飛船第20次叩問蒼穹。

  這一天,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5週年紀念日,也是第十個“中國航天日”。

  這一路,是中國人問天求索、邁向星辰大海的漫漫征途。

  為國出征之路

  這是陳冬第三次走過問天閣前的出征路。

  從神十一乘組航天員,到神十四乘組指令長,再到神二十乘組指令長,47歲的他用15年時間做了兩件事:飛天和準備飛天。

  歡送的人們發現,比起2016年第一次飛天時,他的鬢角添了少許白髮。

  “總指揮長同志,我們奉命執行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準備完畢,請您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陳冬。”

  “航天員陳中瑞。”“航天員王傑。”

  “出發!”

  出發,這是中國航天員第15次為國出征。自2003年楊利偉從此地出發,他們領受的都是同樣的命令。

  出發,這是中國航天人最熟悉的號角。不管通往天宇的道路多麼艱辛,他們探索的步伐從未停止。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二十號,大家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壯麗騰飛,但航天員的努力付出卻鮮有人知。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踏上中國人首次出征太空之路。火箭加速上升,他剛開始感覺良好。很快,火箭開始急劇抖動,産生了共振。

  承受著五臟六腑都要碎了般的痛苦,楊利偉剎那間感到,自己要犧牲了。所幸,這種感覺很快消失。不久,中國人的聲音首次從太空傳來,楊利偉報告:“飛行正常。”

  航天是風險極高的事業。

  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這樣形容自己首次出征太空前的心情:“此去何為?踏南天、碎淩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中國航天員明知艱險,仍一往無前。

  選拔和訓練航天員是一個國家可以獨立自主實施載人航天的重要標誌之一。在幾批航天員和數代航天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航天員培養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首批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沒有可借鑒的經驗,一切都是從零摸索,在標準設置上只能從難從嚴,就高不就低。最終,1500多名空軍優秀飛行員中僅有14人入選。

  2009年,陳冬懷著“飛出大氣層”的心願,報名參選我國第二批航天員。等他入隊時,第二批航天員訓練已有了明確的8大類58個專業課程。

  與陳冬攜手出征的陳中瑞、王傑,是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這批航天員主要為空間站運營階段的飛行而準備,包括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

  如今的航天員訓練,涵蓋載人航天工程基礎、航天醫學基礎等基礎理論,航天器姿態控制、手控交會對接等各項操作技能,正常飛行程式、應急飛行程式等模擬訓練,還有貫穿航天員整個職業生涯的體質訓練、心理訓練及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

  攀登,永不止步。

  時至今日,我國已有26名航天員出征太空,圓滿完成10多次載人飛行任務,20次空間出艙活動,5次太空授課。

  托舉夢想之舟

  寥廓的戈壁灘鋪展出硬朗平直的線條,猶如最好的弓弦。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塔架緩緩打開,高約58.3米的長征二號火箭托舉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箭在弦上。

  1999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也是從這裡出發,遨遊太空21小時後返回地球,成功實現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神舟”,這個與“神州”諧音的名字,寄託著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見證了中國航天的輝煌成就: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空間站組合體穩定運行……

  伴隨火箭撼天動地的轟鳴,神舟二十號直衝九霄。整整20艘神舟飛船,在26年間接續飛赴太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刁偉鶴在指控大廳觀察著飛船的狀態。他參與了12艘神舟飛船的研發,每一艘都如數家珍:神舟十一號支持了航天員中長期的在軌駐留,神舟十二號是一個大跨越,採用了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神舟十三號實現了5圈快速返回,之後對神舟十六號進行了大幅度的國産化替代……

  “我們把飛船看作自己的孩子,培養它成長。比如,升級大腦,讓它的‘左腦’控制系統更靈敏、‘右腦’計算系統更聰明。再比如,重新規劃它的能源系統,提高載荷運輸能力,強健骨骼與肌肉。”刁偉鶴説。

  今年3月,作為神舟十九號應急救援飛船的神舟二十號解除待命,飛船系統全面開展品質確認,確保飛船品質受控,實現發射場階段零故障、零缺陷、零疑點。

  又一次,所有托舉神舟飛向太空的力量在這片土地上凝聚。這股合力是磅薄的、經久不衰的,也是靈動的、開拓創新的。

  “火箭系統進行了20余項優化改進,在可靠性提升方面,全箭可靠性指標0.98,安全性指標0.997。”“90後”火箭工程師陳牧野介紹。

  科幻電影中的畫面,正在酒泉發射場變為現實:航天發射智慧指揮管理系統將首次應用到載人航天任務中,神二十發射第一次引入火箭數字伴飛系統,實現關鍵過程的可視化呈現和飛行狀態的精準倣真。

  測控系統擦亮了捕捉神箭騰飛的“眼睛”,通信崗位用四通八達的通信線路架起連天接地的橋,當地政府、牧民也加入了神舟任務聯合巡線護線活動,全國人民的目光再一次投向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神州托舉神舟,神舟反哺神州。

  空間應用系統專家倉懷興以十分風趣的語言介紹了神舟二十號上行的空間科學實(試)驗——

  斑馬魚“再上”空間站,它雖然小,但跟人一樣是脊椎動物。這一次旨在破解制約人類長期太空生存的問題。

  空間站將迎來“新精靈”渦蟲,這個或許大家更感興趣,研究成果可能幫助人類克服細胞老化、延緩衰老。

  探尋鏈黴菌的“開疆擴土”能力,將為構建地外生態,例如火星生態,提供重要理論指導。

  “我們在天上,就是地面科研人員的手、眼、腦。”飛赴太空前,陳冬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空間站的科研成果一定會為民生服務。”

  鑄就永恒豐碑

  關注中國航天的網友們發現了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

  比如,航天員在發射塔架第九層等待進艙時坐的紅色折疊椅,依舊是20世紀70年代的“經典款”;神舟飛船返回艙被拉回北京航天城時總會戴上大紅花;印在“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塔架旁地下指揮所墻面上的標語,如今仍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控大廳: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準。

  不變的初心,就藏在這樣的細節裏。

  神舟二十號任務發射前5天,中心氣象部門發佈次日大風沙塵藍色預警,最大風力5至6級,陣風7級有揚沙,還有可能出現短時沙塵暴。

  此時,船箭組合體已轉運至發射區。如果細小的沙粒被大風吹進精密的航天器裏,後果不堪設想。

  酒泉發射場打響了一場“立體式風沙阻擊戰”。他們利用空調系統打造“呼吸凈化器”,將發射塔內空調機組濾網全面更換為全新高密度濾網。對付塔架上的孔洞縫隙,沒有省力的辦法,科技人員吊著安全繩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復排查,把防爆泥膠加發泡材料填進去、再壓實。

  據科技人員王作兵説,他們連續奮戰15個小時,封堵孔洞200余處。

  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

  2002年12月底,神舟四號發射前遭遇罕見寒流。低溫發射給火箭安全帶來嚴峻考驗,發射場臨時成立“火箭飛船抗寒搶險小組”。為了給火箭“保溫”,他們採用大功率空調送暖等多種方法,用200多條棉被擋上了發射塔架漏風的地方。

  方法雖然土,但是管用。就這樣,一個孔洞接一個孔洞地封堵,一條棉被接一條棉被地遮擋。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以來,正是憑藉這樣的精神從一窮二白中奮起直追。

  耄耋之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依舊關心著每一艘神舟飛船的設計研製。“國家需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去做什麼。”

  這是他一生的寫照,也是以他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的心聲。

  航天員翟志剛在執行我國第一次太空出艙活動時,儀錶突然顯示軌道艙火災。“即使我們回不去,也要讓中國的國旗在浩瀚太空中飄揚。”翟志剛毅然出艙。

  祖國利益高於一切,是所有中國航天員共同的選擇。

  作為飛船吊裝操作手,趙洪斌和他的徒弟們必須練就一手快準狠的功夫,才能平穩地將飛船轉運。投身航天事業27年,趙洪斌心裏記著一個道理:“飛船決不能在我們手裏出一點問題。”

  航天事業關係國家民族的命運,是工程一線航天人的信念。

  ……

  精神之光,照耀寰宇。烙印在每一個航天人身上、薪火相傳的載人航天精神,已經成為了一座永恒的豐碑。

  “東方紅,太陽升……”

  1970年4月24日,一首悠揚的旋律從宇宙中傳來,“東方紅一號”衛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序幕。

  55年後的今天,神二十乘組再探天宇,在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的道路接力前行。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