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8日在白宮宣佈,美國與英國已達成一項“全面且歷史性”的貿易協議,部分撤回特定領域的關稅,進一步擴大雙方産品的市場準入。
然而,協議的諸多細節尚待敲定,美方此前針對所有貿易夥伴加徵的10%的“最低基準關稅”也沒有取消。
美國白宮官網截圖
分析認為,美國率先與英國達成協定,不是因為英國最重要,而是因為它最容易成交。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截圖
這份協議“只具有象徵意義”
美英達成貿易協議的消息迅速登上全球媒體頭條,但出乎美國意料的是,外界對此反饋不一。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道指出,這份所謂“全面協議”更可能是一份諒解備忘錄(MOU),既不具法律約束力,也缺乏系統性的經濟規則。簡言之,它更像是一份政治聲明,而不是一項具有可持續制度作用的貿易協定。
該網站另一篇報道還稱,美國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和最親密的盟友之一的英國一起推出這個“巨大的虛無漢堡”。
該報道援引數據稱,英國佔美國貿易的比例僅為3%,因此,對於成千上萬的美國企業來説,這個協議根本不算“好兆頭”。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截圖
英國廣播公司負責經濟報道的副主編達辛尼·大衛報道説,無論從發佈臨時延遲30分鐘之久來看,還是文本的完整性來説,這份貿易協議都透出濃濃的臨時拼湊感。
大衛直言,在經濟方面,這份協議“只具有象徵意義”。
資料圖:達辛尼·大衛
英國前財政大臣誇西·科沃滕在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稱,美英貿易協議表明,美國總統特朗普“比他吹噓的要弱”,美國在過去幾週的貿易和關稅戰中“遭遇了災難”,特朗普現在想贏,“是想要展示他可以在國際舞臺上有所作為”。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截圖
“該協議的核心在於利益交換”
從目前美英貿易協議所披露的細節來看,美國並未取消4月2日宣佈的10%的基準關稅,但降低了汽車關稅,並表示願意在鋼鋁關稅上做替代性談判。
作為交換,英國將為美國提供約50億美元的市場準入,主要涉及農業産品、化學品和機械設備。
有分析稱,該協議的核心在於利益交換,美英各取所需,互換所謂“稅收減免”的籌碼。
美國《財富》雜誌報道截圖
英國首相斯塔默稱該協議是“脫歐後英國貿易主權的體現”,明確表示不會在食品安全和勞工標準方面做出妥協,以回應國內反對進口美國農産品的強烈聲音。
但保守黨領袖凱米·巴德諾赫批評了這項協議,稱其相當於令英國降低關稅,而美國卻在提高關稅。
金融機構分析稱,在該協議下,美國對英國的實際進口關稅率將約為11%,雖比協議達成前的13%稍有改善,但遠高於特朗普就職前的1%。
英國央行行長貝利近日承認,美英貿易協議達成後,大多數英國對美出口産品關稅可能仍高於上個月之前的水準。
路透社報道截圖(題圖為貝利)
倫敦國王學院政治與經濟學院教授喬納森·波特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美英貿易協議只是對最近美國高關稅政策的及時止損,並不是英國的某種巨大改善或重大勝利。
波特稱,英國出口商會發現,對美國的商品出口將變得更加困難和昂貴,協議並不會在英國創造新工作崗位,僅僅可能會保住一些。協議對英國來説“只能止血、無法造血”。
資料圖:喬納森·波特
美英達成的貿易協議是兩國在特定領域達成的有限協議,主要集中在農業和工業産品領域。
以英國産汽車為例,關稅不僅只是“減免而非取消”,同時,每年10萬輛的關稅減免配額限制,“恰好”與2024年英國對美出口汽車數量相當,這也就意味著,英國汽車對美出口的“福利”將只有存量而沒有增量。
而此前,英國汽車産業已經在高關稅政策下深受打擊:捷豹、路虎等英國汽車廠商曾暫停對美出口,阿斯頓·馬丁甚至被迫與終端消費者分攤關稅成本。
法新社報道截圖
《紐約時報》指出,該協議遠未觸及傳統貿易協定所應涵蓋的服務市場、投資保護、爭端解決機制等關鍵條款。此外,美國下一步要與其他和美國關係不那麼密切的政府進行貿易談判可能更難完成。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與世界銀行近期均發出預警:美國高關稅政策正在擾亂全球供應鏈,加劇輸入型通脹,並可能導致部分國家經濟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