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天津    |    直播·視頻     |     熱點專題    |     數字天津 
天津市教委推出10項舉措賦能人工智能職業教育發展
2025-05-12 09:46:29來源:今晚報編輯:趙春曉責編:王悅陽

  原標題:人工智能賦能職業教育發展 市教委推出10項舉措

  近日,市教委印發《天津市職業教育“人工智能+”行動十項措施》,從優化專業佈局、創新人才培養、重構課程體系、加強教材建設、提高教師素養、打造實踐基地、深化産教融合、創新國際合作、提升院校治理、強化保障措施等十個方面推出系列舉措。

  ——優化專業佈局

  開發職業教育專業適配産業大模型,提升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與産業適配度。推動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開設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人工智能數據工程技術等專業,加大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等專業升級改造力度,對照國家和區域産業需求積極布點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和微專業,圍繞人工智能技術在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産業領域的場景應用組建一批高水準專業群。

  ——創新人才培養

  研製《天津市職業教育人工智能教學應用指南》和《天津市職業學校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框架》。發揮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推動育人方式向“師—機—生”三元交互方式轉變,構建人工智能賦能下的精準化、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人工智能技術普適性、遷移性和滲透性的特點,主動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社會需求,在裝備製造、電子與信息、能源動力與材料、生物與化工、交通運輸等10個專業大類積極開展“現代工匠”“中國特色學徒制”“現場工程師”研究與實踐。

  ——重構課程體系

  對標企業崗位要求和標準規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專業知識圖譜和能力圖譜,優化完善課程體系。推動職業學校開設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廣泛開設人工智能公共選修課,推動職業學校結合産業變革和技術創新將人工智能融入專業核心課程,支持職業學校建設“人工智能+X”交叉課程,構建人工智能通識課+專業核心課+人工智能交叉課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依託人工智能技術,加快推進天津市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建設與應用。

  ——加強教材建設

  依託天津市職業教育課程研發與應用中心,深化課程教材産教聯合開發機制。升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著力豐富資源形態,廣泛吸納教輔教案、教學設計、虛擬倣真、實驗資源、智慧作業、互動課堂、線上教學等資源,大力開發《智慧製造單元集成應用》《工業機器人應用》《國産Linux系統管理》等數字教材。在市級規劃教材認定和國家級規劃教材、教材獎申報推薦中,對於人工智能相關教材給予適當傾斜。

  ——提高教師素養

  基於教育部《教師數字素養》標準,出臺《天津市職業學校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框架》。面向專任教師和教學管理幹部開展“人工智能+教學能力/管理能力”全員輪訓,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研究,組織開展職業學校教師人工智能輔助教學設計大賽,提升教師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能力。創設“AI教學創新工作室”,培育30個高水準教學團隊。

  ——打造實踐基地

  推動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升級建設人工智能開放型産教融合實踐中心,打造人工智能在線實訓教學平臺,面向全市職業學校相關專業學生開放申請註冊管理,提供算力服務與在線課程教學服務,強化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大模型應用領域人才培養。推動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不斷更新人工智能實訓項目,構建包含實體裝備、模擬倣真和虛擬現實平臺的實訓體系,開發基於虛擬倣真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多維度一體化實訓資源,構建教學環境、實訓場地、工作場所與虛擬場景融合的教學空間,探索AI情景式教育教學和職業技能智慧化測試與評估指導。

  ——深化産教融合

  支持天津交通職業學院等深化産學合作協同育人,在交通物流、智慧製造、綠色化工等重點領域建設AI實訓基地,引入企業真實生産數據開發教學案例。聯合華為、聯想、科大訊飛、360等企業共建“AI+産業學院”,開發校企聯合課程與認證體系。推廣實施人工智能領域産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以産業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推動人才培養改革。

  ——創新國際合作

  加強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國際交流,依託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平臺,舉辦“人工智能+職業教育”專題國際論壇,推動設立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相關賽項,加強相關優秀成果轉化與應用。利用人工智能、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賦能魯班工坊建設標準升級,推出雲計算應用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開發配套國際化數字化教學資源。

  ——提升院校治理

  深化人工智能在數字校園建設的融合創新,支持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推進智慧校園標準化建設,完成專業群教室、實訓室智慧化升級全覆蓋,部署5G全息投影、VR設備交互系統,打造“物理虛擬”融合教學空間,打造一批“人工智能+”職業教育典型學校。鼓勵職業學校建設校本數據中心,涵蓋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教學管理、教職工管理、學生管理、黨建思政、資産與設備管理、科研管理、服務管理等基礎數據,打造學校管理、教育分析評估的綜合平臺。深化教育評價方式改革,深入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開展精準評價、診斷、改進,推動教學方法革新和培養模式改革,服務學生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數字素養培養。

  ——強化保障措施

  發揮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範區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試點優勢,集中資源力量,打造“人工智能+職業教育”天津方案。依託職業教育重大改革項目,設立“人工智能+”專項任務,強化資金和資源支持。加強評價引領,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鼓勵職業學校將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情況納入教師教學檔案袋,開展職業學校人工智能建設與應用情況視導。強化數據安全保障,落實網絡與數據安全工作責任制,建立健全風險防範機制。(記者 常健)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