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加快推進建設兼具熱帶風情與宜居體驗的“清涼城市” 看海南降溫“十八式”
海口騎樓老街。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平 攝
遊客前來三亞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旅遊區參觀。通訊員 黃慶優 攝
在海南享受清涼的遊客。特約記者 蒙鐘德 攝
你有多久沒有在白天進行戶外活動了?
進入夏季,離開空調房、走出家門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高溫和日曬讓人們對戶外活動望而卻步。
如果有一座“開著空調”的城市,它會是什麼樣子?
近日,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海南“清涼城市”建設相關工作。隨之出臺的《海南省清涼城市規劃技術導則(試行)》,為各地建設“清涼城市”提供了規範參考。加之此前海口、三亞、儋州等地的試點探索,“開著空調”的城市,正在從理想變成現實。
為何建,怎麼建,效果怎樣?帶著諸多問題,我們從這個夏日開始一探究竟。
A
被誤解的海南之“熱”
海南並非全國最熱之地,可開發多種“清涼玩法”
提到海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熱”,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內地很多遊客誤以為海南的夏天一定是酷暑難耐,很多人忽略了海南是個典型的熱帶島嶼省份。受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的影響,海南其實很少有極端高溫。”海南大學國際旅遊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潘志新説,從全國來看,海南並非我國夏季最炎熱的地方。
而且,海南夏季經常會有對流雨和颱風雨,能給濕熱的天氣降溫。此外,海南保留有大面積的熱帶雨林、紅樹林、濕地、農田等,能很好地蓄積熱量,有效調節局地小氣候。
在海南中南部山區,氣候更加適宜。“海南的雨林腹地常年保持22℃左右,是名副其實的‘避暑天堂’。”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陳鐵軍介紹。
那麼,大家的誤解從何而來呢?
“相較于高海拔地區,海南因為緯度低,光照充足。”潘志新進一步解釋,海南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超2000小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戶外活動的熱情,也對海南夏季的旅遊業産生了一定影響。
“近年來,避暑旅遊需求愈發旺盛,打造‘清涼城市’可很好地滿足市場對避暑地的需求。”潘志新説,海南具備發展“清涼城市”旅遊的多種有利條件,可以開發出很多“玩法”。
實際上,對於夏季旅遊的開發,近些年海南不斷創新。
4月28日,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發佈《清涼海島 海南夏季旅遊攻略》,涵蓋“上山、下海、入館、悅文”四大主題旅遊資源,為遊客提供“清涼海南”的多種“打開方式”。
“清涼城市”建設,推動經濟發展,也事關民生福祉。
“三分!”“好球!”
近日,2025年“海口杯”籃球聯賽(龍華賽區)公開賽在友誼·國貿城中心廣場打響。
和一般的戶外比賽不同,球員在廣場中央遮陽篷下跑動、跳躍、投籃,不受刺眼陽光影響。
“在這兒坐著很涼快。”海口市民劉艷帶著兒子樂樂坐在觀眾席,遮陽篷及周邊連廊投下的陰影讓他們免受日曬,可以更專注地觀看比賽、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
近年來,海南加快推進“清涼城市”建設,海口、三亞、儋州等地陸續開展試點工作,打造兼具熱帶風情與宜居體驗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樣板。
B
讓建築自帶“清涼加成”
“加蓋”、通風、增綠……招招見“清涼”
自帶“清涼加成”的建築是什麼樣的?如果想知道答案,不如到海口騎樓老街感受一番。
海口騎樓沿街而建,底層沿街面後退,留出公共人行空間,形成“上樓下廊”的建築形態。長廊沿街面連成一體,行走其間,可避免日曬雨淋。
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樓街建起了第一座騎樓,由從東南亞返鄉的瓊籍商人所建。海南為城市“降溫”的探索,其實早已開始。
這種為道路和建築“加蓋”的方式,是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為城市“降溫”的常用措施,也是海南打造“清涼城市”的“招式”之一。
“新加坡政府要求所有在城區中心的開發項目都在一層提供有頂的走道,在日曬雨淋等天氣中為行人提供保護。”海南省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洋浦經濟開發區管委會首席規劃師林光明介紹,“新加坡的‘風雨連廊’覆蓋面很廣,確保人們通往住宅、商業區和交通節點的道路能遮陽避雨。”
以此為靈感,海口市龍華區“清涼城市”試點項目友誼·國貿城在升級改造中加入了連廊設計,一方面可以遮陰避雨,另一方面突破傳統商業空間構造,將商場的三大區域連成一體,使商場動線更加豐富。
與之相似的還有洋浦産城融合安居工程。
如果從空中俯瞰,不難發現這是個“連起來”的小區——樓與樓並非相互獨立,而是通過一條條鋼聯橋相互連接,為住戶搭起不間斷的“遮陽傘”。
連廊與樓宇形成的陰影區,成了小區居民戶外活動的好去處。“這裡不曬、涼快,我們每天都聚在這兒下象棋。”住戶李大哥説。
追求清涼,除了遮陰,還要通風。
2009年,湖北省武漢市提出打造6條風道,持續加大自然風道保護力度,將郊外的“清風”引入中心城區,帶動城區內部的水域、山體、綠地等人工風道,實現城市“自主呼吸”。此外,武漢市審批建築項目增加風環境評估環節,如果建築在風道垂直方位的佔立面過大,將無法通過審批。
在海南,源源不斷的海風是得天獨厚的“降溫工具”,如果能通過合理的風道設計,將自然風引入城區,便可有效實現自然降溫。
即將竣工的儋州環灣新區鄰裡中心項目是一個融度假、休閒娛樂、旅遊購物等為一體的全景式商務綜合體,其在設計階段就全面融入“清涼城市”理念。
儋州市發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戰略投資部經理李世玲介紹,該項目通過合理的建築朝向、寬大的挑檐以及巧妙設置的通風廊道,讓自然風能夠順暢地在建築內部流動,營造涼爽舒適的室內空間。
同樣“引風入室”的,還有正在建設中的海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無論進入任何一棟建築物,前來參觀的師生們第一感受都是“涼爽”。
“學校的自然通風系統非常有效,就算室外日照強烈,但一進入建築物,人就會感覺涼快起來。”校長郭尚文(Jari Grosse-Ruyken)説。
巧妙運用綠植,是海南打造“清涼城市”的另外一招。
在三亞,綠化網絡成為降低城市溫度、重塑生態肌理的“秘籍”。海棠灣四季酒店至海棠廣場超級綠道上,總有跑步者、散步者的身影,草木鬱鬱蔥蔥,多種熱帶植物高低錯落,為市民遊客撐起“遮陽傘”。
儋州環灣新區鄰裡中心項目同樣注重植被的運用。“項目周邊種植了各類高大喬木與低矮灌木,構建多層次的綠化景觀,不僅能夠美化環境,還能吸收熱量,有效降低周邊區域的溫度。”中建一局環灣新區鄰裡中心項目(一期)總工程師洪立功介紹。
“植被覆蓋度高的地方,能夠很好地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比如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及其周邊地區是海口的‘城市綠肺’,公園裏綠樹成蔭,比市區要清涼很多。”潘志新説。
基於此,2024年,海口利用閒置綠地和棚改遺留邊角地,共建設12個口袋公園——面向公眾開放、規模較小、形狀多樣、具有一定遊憩功能的公園綠化活動場地,不僅能滿足市民休閒健身需求,還能為城市添綠降溫。
截至2024年底,海口市口袋公園數量累計達到174個,為市民遊客帶來更多清涼體驗。
C
“大刀闊斧” 還是“精雕細琢”?
因地制宜將“清涼”理念 貫穿規劃設計建設全過程
給城市“開空調”的招式很多,因地制宜是關鍵。
2020年以來,廣州與世界銀行合作開展“中國可持續發展城市降溫項目”試點工作,編制了可持續城市降溫街區設計導則,推介居住、商業、工業、歷史街區4種典型街區因地制宜應對炎熱高濕氣候的設計模式。《2024年廣州市氣候公報》顯示,2024年廣州城市熱島強度降低到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近日,《海南省清涼城市規劃技術導則(試行)》出臺,提供了適用於海南省自身特點的清涼城市規劃設計技術內容,針對生態冷源系統、清涼廊道系統、清涼居住社區、清涼公建街區、清涼開放綠地、清涼綠色交通6個方面應用場景,制定24項措施、74個工具,供市縣結合實際予以選擇,並應用到具體建設場景。
目光回到海南的試點城市,因地制宜理念在實踐中進一步凸顯。
在林光明及其團隊的指導下,儋州將“清涼城市”理念引入規劃設計文件,例如《環新英灣地區風貌管控導則》設置專門的“清涼城市”設計章節,學校、住宅、商圈等眾多建設項目在設計時就強調氣候適應型規劃設計理念。
從“一張白紙”著墨起勢,這是儋州環灣新城打造“清涼城市”的優勢。相比之下,海口的城市建設已基本成型,“大動干戈”難度過大,更多方面需要從“微改造”下手,口袋公園、林蔭道等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據了解,作為2025年10項省級民生實事項目之一,目前海南已經啟動49個口袋公園項目建設,涉及16個市縣,其中海口計劃於今年新建龍華區金龍小憩、瓊山區振發小遊園等10個口袋公園,讓市民“出門進園、推窗見綠”。
“在高溫天氣下,林蔭道與無行道樹道路相比,平均氣溫低3℃—6℃,還能有效降塵、減少紫外線傷害,海口將新建改建更多林蔭道,形成上規模的‘城市綠廊’體系。”海口市城市管理局綠化科科長陳紅光表示,除了大力推動林蔭道改造外,海口還將通過加強行道樹管養,塑造更多可休憩可活動的公共空間。
2025年1月23日,三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公佈了《三亞市綠色宜居城市規劃》,提出借鑒新加坡“涼都”經驗,修建有蓋步行空間,與綠道、慢行系統相結合。推動從城市道路、街巷向城市公園轉變,實現街區即公園、院巷即公園、道路即公園,實現從城園分離到城園融合。
在《三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4版)中,也明確提到通過老城片區三維立體綠化、增加城市涼爽點等措施,全力推進三亞“清涼城市”建設。
“打造‘清涼城市’,需要政府、企業、公眾等各方共同努力。”林光明説,政府應該做好頂層設計,有步驟、有節奏地、科學地推進,同時加強政策的供給配套,引導企業作為“清涼城市”打造的核心主體,在開發建設時平衡企業利益和公眾利益。
實際上,海南“清涼城市”建設的政策配套,早已佈局,並不斷完善。
2024年11月,海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多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促進我省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已明確住宅建築底層設置架空層用作通道、佈置綠化小品、居民休閒設施等公共開放空間的,其建築面積不計入計容面積。住宅及其他類型項目內的風雨連廊不計入計容面積、不計建築密度。
2025年5月,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若干政策措施》,進一步明確推進“清涼城市”建設,對原有建築加裝連廊、電梯等配套設施,允許增設的地上停車庫、配電房“下改上”等不計入容積率。
加之新近出臺的《海南省清涼城市規劃技術導則(試行)》,為各地因地制宜建設“清涼城市”提供了參考。
“我省將充分借鑒新加坡、紐約、廣州等地經驗,系統梳理本省氣候條件與城市建設特點,通過‘清涼城市’的建設,提升城市街區活力,著力改善城市形象。”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專項規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到明年年底,我省將建設一批小切口、見效快、可複製的示範性項目,形成可複製的經驗和案例,在全省範圍逐步有序推廣“清涼城市”建設,進一步提高城市宜居度。(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心怡)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