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網站近日發表一篇文章説,本週開始,更多美企感受到關稅大棒的“切膚之痛”。
《華盛頓郵報》網站截圖
文章説,對許多美國人而言,特朗普總統的關稅政策似乎毫無成本,其實這是因為關稅對經濟産生的連鎖影響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而在本週,這種似乎“毫無成本”的幻覺開始消散——新數據顯示美國企業正開始感受到“切膚之痛”。
《華盛頓郵報》網站截圖
文章説,雖然特朗普推遲了關稅實施的期限,但並沒有豁免已實施的10%全面關稅,也沒有取消美國對鋼鐵等特定商品的關稅。本月發佈的數據顯示,這些關稅已開始對經濟造成損害:進口“投入要素”(美國企業用於生産成品的商品)的成本正在飆升。今年1月至5月間,進口鋼鐵和鋁材均價攀升近30%,而美國境內約半數鋁材與四分之一鋼材依賴進口;與此同時,紡織原料、皮革、橡膠及塑膠製品的價格同樣出現大幅攀升——而這些是未來物價上漲的先行指標。因此,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非但沒能保護美國企業,反而似乎正在對這些産業造成衝擊——尤其是高度依賴海外供應鏈的美國汽車製造業及其他相關産業。
文章認為,對企業而言,比成本上升更具破壞性的是高度的經濟不確定性。由於特朗普朝令夕改的決策風格,企業難以預判未來原材料成本的波動區間,也讓是否要開設工廠、推出新品生産線或更換供應商等關鍵決策陷入兩難困境。受此影響,美國企業投資已顯露收縮跡象。
文章最後説,其實撤銷這些關稅就是最優解,但特朗普似乎不大可能改變他的觀點,他似乎還希望通過威脅加徵高關稅來迫使其他國家讓步。然而,代價註定會持續上升,當經濟痛感突破臨界點時,保護主義的風向或將逆轉。
編譯丨魏鬱
簽審丨鄒浩宇 劉軼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