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專稿: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日前在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發表署名文章,高度評價中國人工智能産業的發展成就與創新表現。羅奇認為,美國政府當前一系列對外政策與對內舉措嚴重拖累本國科技進步,而與此同時,中國通過持續加大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為人工智能領域“換道超車”奠定了堅實基礎,展現出後發先至的長期競爭優勢。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文章截圖
羅奇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除了晶片以外,還有人才、軟體和戰略規劃。雖然美國英偉達公司的晶片技術一直領跑全球,半導體相關産業也通常被視為人工智能賽道的“戰略咽喉”,更有拜登政府奉行“小院高墻”理念,嚴格限制先進半導體出口。但事實證明,此舉適得其反,恰恰激勵了中國加速開發自己的人工智能晶片。
羅奇預測,未來決定人工智能發展領先地位的將是軟體突破能力,而非硬體。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新公佈了“人工智能(AI)行動計劃”,但中國早已做好長期發展準備。《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評估了133個國家和地區在78個指標上的創新表現,中國排名第11,較15年前的第43名躍升明顯。他提到,業內幾乎每天都有關於中國AI驚人成就的報道。今年初,中國人工智能深度求索DeepSeek-R1模型憑藉低廉成本與超高效率震驚了世界,日前中國初創公司月之暗面(Moonshot AI)發佈的Kimi K2模型同樣令人驚艷,在多個關鍵指標上超越了西方競爭對手。
羅奇表示,雖然有觀點認為美國在人工智能競賽中暫時領先,但先發優勢並不意味著最終勝局——尤其是在創新領域。他相信,最終的贏家很可能是對基礎研究提供更多支持的國家,而在這方面,中國更具優勢。基礎理論研究對AI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容忽視,而政府的支持在這一商業回報率較低的領域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羅奇稱,談及該層面,美國表現令人堪憂,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官方統計,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受冷戰影響研發投入激增以來,聯邦財政資金在美國整體研發支出中的佔比持續下滑,這一趨勢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尤為顯著。而當前美國政府對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的衝擊,疊加美國日益嚴重的排外情緒所滋生的反合作心態,正使基礎研究領域蒙上一層陰影。種種政策變化正在逐步侵蝕美國基礎研究領域長期積累下來的領先優勢。
與之相反,近年來中國大力推進科技研發,據羅奇估計,2024年兩國研發投資規模已實現趨近。中國長期重視科學發展,強調基礎研究作為中國創新支柱的重要性,將加強基礎研究視為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羅奇最後寫道,維繫科學探索的文化生態離不開對基礎研究的長期支持。作為火藥與造紙術等偉大發明誕生地的中國對此有著深刻認知,遺憾的是,美國或許不得不通過痛苦的方式重新學習這一課。(胡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