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茂 攝
近日,國家廣電總局發佈公示,7月份全國重點網絡微短劇共有299部過審,微短劇發展勢頭蓬勃。去年,國家廣電總局啟動“微短劇+”行動計劃,提出“賦能千行百業”的戰略目標。各地政府簡化微短劇審批流程,政策和環境利好加速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播出總數量超4萬部,市場規模超500億元。
在此背景下,海南依託自貿港政策紅利與“天然攝影棚”資源優勢,積極佈局微短劇賽道:陵水短劇基地構建“基金+基地+出海”模式,開放一年來接待超過30部劇集來瓊拍攝;海南省旅文廳、三亞圖書館等單位積極打造“微短劇+文旅”的融合案例,出品了《去有海的地方》和《LOOK!蘇東坡》等融合海南美景、歷史、非遺、特産等元素的微短劇作品。
但海南微短劇還面臨著精品短缺、內容單薄、産業薄弱等問題和短板。如何破解困局?可從內容創作、文旅融合、産業協同三維度發力。
內容創作 深耕文化IP 鍛造情感共鳴內核
海南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與多樣態的地域文化。但多年來,海南的影視創作與文旅傳播,始終面臨著“轉化難”和“缺共鳴”的困境。微短劇打破傳統影視長劇的敘事邏輯,用視聽語言重塑文旅內容,用情感共鳴重建受眾聯結,為海南文化與城市形象的共情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主題挖掘上,可從“景觀陳列”向“精神解碼”轉變。據CSM《第七次短視頻用戶價值報告》調查,文旅題材微短劇用戶轉化率達85%,遠超普通劇集45%。在主題挖掘方面,海南微短劇需超越風光展示,聚焦文化基因與時代精神的融合。比如,推動歷史文脈當代化,借鑒《逃出大英博物館》“文物歸家”的共情邏輯,海南可開發《更路簿》主題微短劇,挖掘“古今闖海人奮鬥史”。再如,推動非遺傳承擬人化,可參考《重回永樂大典》以“書靈”擬人化解鎖古籍修復技藝,將黎族“大力神”圖騰化身守護少年,每集解鎖一項黎陶、藤編技藝等。
在IP打造上,形成一組海南“記憶點”。微短劇如果深度挖掘不夠,對旅遊資源的呈現“淺表化”,就難以留下很深的記憶點,不如創造有血有肉的海南符號,或聯動電影IP做好微短劇的衍生開發。比如,將生態保護敘事化:河南有“鸞鳥神女”,海南可否設計蜈支洲的“珊瑚精靈”?其可以是潛水教練,每集解救一種海洋生物,講述海洋科普故事;抑或以呀諾達雨林景區為場景,將“雨林科研+黎族神話”雙線並敘,每集埋一個物種線索,拍相應的雨林懸疑探險短劇。再如,將風物傳情內核化:參考《天涯小娘惹》對南洋文化的詮釋,創作海南版《天涯小娘惹》,延續娘惹點心、海南雞飯和興隆咖啡跨越時代的內在情感共鳴。
文旅融合 從螢幕走進風景 構建“觀看-體驗-分享”閉環
當前,微短劇正成為文旅發展的新引擎。它把街巷、非遺、風物化入劇情,讓受眾在幾分鐘內沉浸于地方文化,觸發心靈體驗。這與文旅活動在內容框架和運作機理方面有較強的同構性,讓“微短劇+文旅”的雙向賦能有了現實可行性。
衍生綁定,讓影視IP成為觸發流量的“密鑰”。通過對流量IP影視長劇的“二創”,與特定區域的文旅場景與事件相綁定,創作定制化的主題文旅微短劇,可以觸發原始IP的衍生流量。例如,文旅微短劇《我的歸途有風》改編自影視長劇《去有風的地方》,總播放量超2億次,位列抖音短劇春節檔前三,由此帶來的對樂山、樂山文旅的相關搜索量高達2億次。參考《我的歸途有風》中蹺腳牛肉承載鄉愁,可以將“老爸茶”作為媒介,對騎樓、百年“老爸茶”門店進行場景與品牌綁定。
線下轉化,從“看景”到“入戲”。線上線下的互動是文旅與微短劇融合的關鍵。通過打造沉浸式劇情互動活動,增強觀眾參與感,才能真正助推線下文旅産業的發展。比如,看完《我的歸途有風》,1.9億觀眾記住了蹺腳牛肉,店家推出“劇集套餐”日銷翻倍。可創設類似劇情場景,將海南美食如清補涼、椰子雞火鍋等融入短劇,食客憑主題海報截圖掃碼點餐送椰青水,“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吃美食也是追番體驗。
再如,文旅微短劇《一夢枕星河》把蘇州的煙火氣、古城保護和非遺技藝織進同一幅畫卷。節目上線後,製作方在芒果TV評論區上線“景點種草”挑戰:帶話題#種草同款蘇州景點#留言,就有機會抽中主演簽名照。觀眾紛紛曬齣劇中取景地,圖文、短視頻在社交平臺裂變式擴散,引來更多人跟風打卡,把微短劇的熱度轉化為對蘇州旅遊與非遺的又一次全民安利。
蘇州文旅的聯動操作讓人聯想到海南的環島旅遊公路。若我們以單元劇模式打造相應的微短劇集,以不同旅行人設(房車客、騎行者、親子家庭等)切入12個濱海節點,就可以讓988公里環島旅遊公路變成一部“可追更的公路番”。聯合OTA平臺上線“追劇套餐”:按劇中路線打包“房車+民宿+沖浪課”,訂單頁嵌入短劇預告片,實現“看完即訂”,可有效帶動文旅消費。
産業協同 打造“價值共創”生態 把“流量”變“留量”
國家廣電總局“微短劇+”行動計劃啟動,旨在將微短劇與其他領域或行業相結合,形成新的應用場景、商業模式、經濟業態,釋放更多關聯效應。因此,微短劇不是劇組單打獨鬥,而是政府、平臺、企業、創作者的“共舞”。
政府部門可牽頭構建“政策—基建—資金”支撐網。制度方面,參照廣電總局分層審核機制設立“文旅短劇快速過審通道”,進一步壓縮備案週期,加大資金支持等。
聯合平臺破解傳播與商業轉化瓶頸。如可與抖音共建#海南文化劇場#專區,通過流量機制演算法加權推薦文旅融合劇;宣發方面創新採用行業主推的“IAAP混合變現模式”,如前3集免費引流,後10集需解鎖景點優惠券觀看。
圍繞微短劇,延伸産業鏈條,比如,酒店推出“劇集主題房”,航空公司推“劇集航線”;可開發“追劇旅行通票”,憑海南微短劇觀看記錄,享景區門票折扣+劇中同款項目/産品體驗等。
在微短劇3.0時代,創作者需以本土化敘事錨定文化根基,借技術革新突破創作瓶頸,實現內容躍升。就海南而言,一是重視培育“在地化”創作力量,強化海南符號創作元素的融入;二是通過大數據算力和AIGC技術賦能製作全鏈,如通過陵水數據中心算力支持,借助AIGC進行歷史場景虛擬畫面生成,以及通過AI自動生成多語言配音和字幕翻譯,降低短劇出海成本,助力跨境傳播。
微短劇不僅是文旅引流工具,更是海南構建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當一個個微短劇出圈破圈,超越地理限制,成為連結網民與海南的“心靈紐帶”,這些3分鐘視頻的每一幀畫面,都會傳遞獨特的海南文化,真正實現“以短劇載道,向世界説海南”。(作者係海口經濟學院副教授)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