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那會河、那會村,人水相依演繹“生命長歌” 一河潤苗鄉 兩岸生風華
俯瞰寧遠河流經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那會村。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水賦予世界勃勃生機,滋潤萬物。
悠悠青山間,“三亞第一大河”——寧遠河蜿蜒向前,穿過高山,越過石群,來到兩岸青翠、地勢較為平坦的三亞市育才生態區那會村,成為了當地村民的“母親河”——那會河。
河水泱泱,文脈綿綿。這條美麗的“母親河”默默流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苗族兒女,也孕育了那會村獨特的苗族文化,催生了當地的特色産業。
歷史滾滾向前,村莊幾經變遷,而那會河聲聲不息,滋潤著人們向陽生長,村民們也用心守護著這條“精神的血脈”,于青山綠水間演繹“生命長歌”。
A
村莊河流相依共存
近日,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驅車來到育才生態區,那會村隱匿在山水環抱之中,自有一份獨特的苗家韻味。
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均勻地灑在黃墻紅瓦的聯排房屋上,今年82歲高齡的那會村村民邱宜亮穿著苗族的特色服飾,聚精會神地坐在家門口刺苗繡。
“很早之前,我們都住在對面的山上,用竹子和茅草搭建茅草屋居住,主要靠打獵和種山蘭稻為生。”邱阿婆笑著説,生活雖苦,但記憶是甜的,“當時我們每天踩著朝陽,去河邊挑水喝,咕咚咕咚一大口下去,十分解渴。那清涼甘甜的河水用來煮飯,特別香。”
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15歲的邱阿婆和村民迎來了村莊的第一次搬遷。曾經在山上零散居住的村民們從山上搬了下來,集中在河邊安家。
邱阿婆記憶中的那會河干凈透亮,可以看見河底的細沙和游動的小魚,兒時的她總喜歡和朋友們在河中嬉戲,餓了還會摘河邊叫不出名的野果吃。
2004年,因三亞市區供水等實際需要,“三亞第一大水庫”大隆水庫開始修建,2006年正式建成。為了保護水源地,那會村響應政府號召,生態搬遷到了如今的地方,這也是村子的第二次搬遷。“政府幫我們建好了房屋、修好了道路,村民還是在一起居住,很開心。”邱阿婆笑著説。
從邱阿婆家一路向東驅車數公里,眼前豁然開朗,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這裡就是位於寧遠河上游的那會河。
為何命名為那會河?那會村原黨支部書記鄧啟昌告訴記者,那會村與河流相互依存、共融共生,那會河就是村裏“流動的血脈”,故以此命名。
“河對岸有1萬多畝經濟作物,主要是檳榔和橡膠,這也是村裏大多數人的主要經濟來源。”鄧啟昌介紹。
此前河面上有一座漫水橋,村民都是走路去對面幹農活。後來隨著水庫的修建、河流水位的上漲,人們選擇每天乘船來回。只有4月到5月枯水期時,漫水橋會再次露出“真容”,人們可以行走過橋。
生態搬遷,讓那會村與那會河的物理空間更遠了,但卻讓一座村莊和一條的河流的感情,在歲月的沖刷中越來越緊密,難以割捨。
B
特色文化薪火相承
一泓清流,漣漪悠悠,盪漾出古老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深層圖景。
有海南苗族居住的地方就有苗族民歌,這是苗族同胞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莫笑我家住河邊,我挑清泉釀米酒。”在那會村,當一首首苗族民歌響起,人們總會想起過去的歲月和生活。其中不少與河流相關的民謠,寄託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關於那會河,村裏流傳著一個故事:水中的龍王喜歡村中的一位少女,經常幫助少女,兩人漸生情愫,但由於少女的親人不同意,兩人無法在一起,最後少女過世,葬于河中,龍王依舊一直守護著少女。
這個淒美的故事流傳至今,體現了大家對自由愛情的嚮往,飽含人們對河流的敬愛之情。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風物。那會村除了人人會唱苗歌,苗繡技藝亦深深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烙刻在心中。
那會村村民盧學玉從小就跟著奶奶學習苗繡。“一般成年後,我們會為自己繡好以後出嫁的衣服、頭巾等。”盧學玉説,衣服上會繡上各式圖案,比如盤皇印等苗族圖騰紋樣。
隨著時代發展,那會村村民還將苗繡進行了創新,開發出了不少新的産品,比如苗繡戒指、苗繡包包等,廣受市場歡迎。
古老的文化和智慧,藏在每一個那會村姑娘的裙角裏,也融進了神秘的盤皇舞裏。每逢“三月三”等重大節日,那會村會組織村民跳盤皇舞,祭拜先祖,祈求保祐風調雨順,安居樂業。
“為了傳承這項非遺,村裏每年都會組織三到四期盤皇舞公益培訓班,邀請村裏會跳的老人免費教大家。”那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鄧海全説,現在村裏會跳盤皇舞的已超百人。
C
生態産業發展興旺
那會河不僅滋養著一方水土,也為那會村産業的興旺添了一把“火”。
到那會村,村民們會熱情地拿出山蘭酒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山蘭酒也叫“迎客酒”。
“以前村裏家家戶戶都會釀好一些山蘭酒,以備親朋好友來串門,也用來招待遠方來的客人。”盧學玉介紹。
2011年,盧學玉在那會村牽頭成立了五朵金花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抱團取暖,希望把藏在深山裏的“土特産”銷往更遠的地方。
於是,那會村有了自己的山蘭酒品牌“後靠吖啦咪”。後靠村是那會村下屬的一個自然村,而“吖啦咪”在苗語中是“我愛你”“我們歡迎您”的意思。“代表著歡迎四方朋友來我們村,喝我們自己釀的山蘭酒。”盧學玉説。
一捧山蘭米,酒香進萬家。如今,那會村的山蘭酒年均營業額在百萬元以上,産品銷往全國各地。
憑藉良好的生態、秀麗的風景,生態遊也成了那會村的重要産業。每到週末,村裏便會出現很多不一樣的面孔——來自村外的遊人前來感受獨特的苗家風情,邂逅“詩和遠方”。
大家深知,只有守護好生態,村子的發展才能久遠。“這條河養育了我們祖祖輩輩,我們對那會河有著很深的感情。現在大家都知道那會河是三亞重要的水源保護地,會自覺地保護她,有人還會經常去河邊巡河,守護這一汪清泉。”鄧海全感慨道。
那會河、那會村,它們的故事未完待續……(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傑)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