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北美觀察|美疾控中心“解職風波”仍在發酵 公開信難挽信任危機
2025-08-30 14:15:1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位樹理

  當地時間8月29日,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簡稱衛生部)部長小羅伯特·肯尼迪火速致信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簡稱疾控中心)全體員工,稱要致力於恢復公眾對該機構的信任。而就在此前兩天,剛上任不足一個月的疾控中心新任主任蘇珊·莫納雷茲遭到解職,疾控中心陷入前所未有的動蕩,震動華盛頓政壇。肯尼迪的這封緊急郵件,顯然意在緩解形勢,但輿論並不買賬,“解職風波”仍在發酵。

北美觀察|美疾控中心“解職風波”仍在發酵 公開信難挽信任危機

  △美聯社報道,莫納雷茲被解職,以及另外四名重要負責人的離職,使疾控中心的指揮系統完全被打亂。

  作為美國公共衛生體系的“中樞神經”,疾控中心在新冠疫情後一直處於聚光燈下。如今,新主任的“閃電下課”背後,折射出的是科學原則與政治力量的激烈碰撞。

  不到一個月的任期

  現年50歲的莫納雷茲于7月31日正式上任。然而僅僅過去27天,8月27日,她就被其所屬的衛生部宣佈“離職”。當天,莫納雷茲拒絕辭職,並通過律師在一份聲明中反駁稱,她“既沒有辭職,也沒有收到白宮關於她被解職的通知”。

  隨後,白宮發言人庫什·德賽表示,莫納雷茲已被解雇,稱“由於莫納雷茲在向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領導層表明辭職意向後仍拒絕主動辭職,白宮已解除其在美國疾控中心的職務。”

  數小時後,莫納雷茲的律師表示,她已收到免職通知,但“該行動在法律上無效”,因為疾控中心主任屬參議院確認職位,只有總統才有權正式罷免,他們因此對解職的合法性提出疑問。

  隨即,疾控中心內部震蕩擴大,引發了一波離職潮。包括首席醫療官兼項目與科學副主任、國家免疫與呼吸道疾病中心主任等在內的多位高層官員集體辭職,更有員工在總部示威,要求“捍衛科學”。

北美觀察|美疾控中心“解職風波”仍在發酵 公開信難挽信任危機

△美聯社報道,莫納雷茲被解職後,疾控中心的其他高層官員也紛紛離職。

  衛生部隨即任命肯尼迪的副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副部長吉姆·奧尼爾擔任疾控中心代理主任,但因其缺乏公共衛生背景,再次招致外界批評。

  科學原則與政治施壓的衝突

  莫納雷茲是疾控中心第21任主任。上任後,她與衛生部長肯尼迪的理念分歧日益暴露。

  肯尼迪一直推動所謂“限齡疫苗政策”,試圖限制某些人群(如兒童、孕婦等)的疫苗接種,理由是“安全存疑”,但這並沒有得到主流科學界的支持。肯尼迪希望疾控中心高層“調整數據呈現和宣傳口徑”,以呼應其政策理念。但莫納雷茲認為其政策缺乏科學依據,因此拒絕執行疫苗限制政策,強調維持疾控中心作為獨立科學機構的角色,她也拒絕解雇中心內部在疫苗接種、疾病控制等方面的核心科學家團隊,這些都直接觸怒了肯尼迪。

北美觀察|美疾控中心“解職風波”仍在發酵 公開信難挽信任危機

  △路透社報道,莫納雷茲的一位助手錶示,莫納雷茲被解職,是因為與肯尼迪的疫苗政策存在分歧。

  本質上,莫納雷茲的“被解職”,在於她堅持以科學為準繩,不願淪為政治議程的工具。這場衝突不僅是個人命運,更是“科學驅動的公共衛生政策” 與 “政治驅動的公共衛生政策” 的衝突。

  科學界震驚,政治圈分裂

  莫納雷茲被解職後,引發了輿論極大震動。

  大量公共衛生專家發聲力挺莫納雷茲,認為她的解職是“科學遭到政治干預的標誌性案例”,擔憂未來疾控中心的專業性受損。美國公共衛生協會執行主任喬治·本傑明強烈譴責領導層動蕩對公共衛生帶來的影響:“疾控中心是全世界最重要、最具公信力的公共衛生機構之一……但過去幾個月裏,似乎一直在被逐步摧毀。”疾控中心核心科學領導層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國傳染病學會副主席文迪·阿姆斯特朗表示,疾控中心“失去四位高級領導人員以及主任的不明朗狀態,使美國的公共衛生安全大幅下降。”美國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理查德·貝塞爾則表示:“解雇莫納雷茲是行政當局無情且具破壞性政治議程的又一例證,這種政治化公共衛生的方法將付出生命的代價。”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失去包括莫納雷茲在內的核心科學領袖,意味著疾控中心關鍵功能癱瘓,這將直接損害美國的公共衛生能力;同時,疾控中心的科學獨立性也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政治干預,暴露出了 “科學原則與政治權力的正面衝突”。

北美觀察|美疾控中心“解職風波”仍在發酵 公開信難挽信任危機

△《衛報》報道,莫納雷茲遭解職後,疾控中心內部陷入混亂。

  與此同時,民主黨議員也廣泛批評這是“政治清洗”,將這次解職視為對科學守護者的懲罰,強烈要求國會介入調查。參議員伯尼·桑德斯公開譴責此次解職“極不負責,也很危險……必須儘快聽證,不能破壞公眾對疫苗科學的信任。”參議員帕蒂·默裏則直接點名肯尼迪,要求將其罷免:“這是不可接受的——僅僅因為莫納雷茲堅持公共衛生與疫苗,就遭到解職。如果白宮裏還有理智存在,現在就該是罷免肯尼迪的時候了。”

  共和黨內部也出現了裂痕。有人強調需執行總統意志與政策,但也有人呼籲監督和保留科學機構的獨立性,警示政治干預可能帶來負面後果。參議院衛生、教育、勞工和養老金委員會主席比爾·卡西迪此前曾支持肯尼迪的提名,但解職事件後,他明確表示參議院衛生、教育、勞工和養老金委員會需要對這些高層人員的離職進行監督。即使是溫和派的共和黨人也在表達同樣憂慮。參議員蘇珊·柯林斯譴責此次人事動蕩並支持國會監督進程,反對破壞基於證據的公共衛生決定。

北美觀察|美疾控中心“解職風波”仍在發酵 公開信難挽信任危機

  △《華爾街日報》報道,參院共和黨人對莫納雷茲突遭解雇表示震驚,並對肯尼迪監督的美國國家衛生政策日益擔憂。

  主流媒體則普遍認為,此事動搖了疾控中心的公信力。《華盛頓郵報》稱這是一場“科學與政治的高風險博弈”, 警告這種“政治化公共衛生”的行為嚴重侵蝕了疾控中心的機構公信力和疫苗基礎建設,可能導致公眾信任崩塌和防疫體系崩壞。《紐約時報》則將之定義為一種制度動蕩,強調疾控中心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權威崩塌和職能挑戰。

  可能的調查與走向

  事件迅速引發國會關注。參議院衛生、教育、勞工和養老金委員會主席比爾·卡西迪已明確表示,將對這一系列人事震蕩展開審查。

  按照慣例,國會調查可能包括的措施有:召開公開聽證會,傳喚相關官員與辭職人員做證;發出傳票,要求衛生部或白宮提交內部溝通記錄,以厘清程式是否越權;同時進行法律評估,審查疾控中心主任的解職權限是否專屬於總統;衛生部長的操作是否合規。

  在這些程式之後,國會可能選擇發佈調查報告,利用預算手段施壓,或推動立法以強化對科學機構的獨立性和保護。因此,這不僅是一起人事風波,還可能演變為一次“制度邊界”大討論。

  事實證明,僅憑一封部長公開信,難以撫平由政治干預引發的信任危機。莫納雷茲的迅速下課,註定成為疾控中心歷史上的罕見事件。短期來看,國會調查與輿論風暴將持續,疾控中心內部還可能出現新一輪人事動蕩。長期而言,美國公共衛生體系的獨立性與科學性能否在政治博弈中倖存,仍然是一道尖銳考題。(央視記者 武衛紅)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