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聯邦上訴法院當地時間9月15日裁定,駁回特朗普政府有關允許其解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理事莉薩·庫克的請求。美聯儲定於16日和17日召開貨幣政策會議,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開啟新一輪降息。在聯邦上訴法院公佈最新裁決之後,輿論認為特朗普政府阻止庫克參加本次美聯儲議息會議的努力宣告失敗。
特朗普政府罷免庫克一案對美聯儲獨立性有何影響?對於美國金融市場以及全球央行治理又有哪些影響?
這是美元霸權的穩定性測試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經濟學專家 萬喆:依據聯邦儲備法,美國總統僅能對理事在職瀆職時的行為進行指控,而相關欺詐指控發生在庫克任職前且缺乏證據支持。此次裁決延續了1935年漢弗萊執行人案確立的獨立機構官員保護原則,劃定了總統權力法律邊界。20世紀70年代,尼克松施壓美聯儲曾引發滯脹危機,所以説,此次裁決暫時保住了美聯儲的“防火牆”。不過,通過參議院確認斯蒂芬·米蘭將出任美聯儲理事會成員等策略,美聯儲內部形成對抗格局,其政策獨立性未來仍面臨持續挑戰,這也是對美元霸權穩定性的測試。
美聯儲獨立性危機已引發連鎖反應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經濟學專家 萬喆:美聯儲獨立性是美元信用基石,若貨幣政策被成功干預,可能引發三重危機。第一,投資者對美元資産信心下降,導致資本外流和美元貶值;第二,長期借貸成本上升,加重美國政府債務利息負擔;第三,全球去美元化加速。該案件影響遠超美國國界,裁決傳遞出美聯儲政策不受政治裹挾的信號,暫時穩定了美元全球儲備貨幣地位。但美元武器化傾向,如凍結他國資産、施壓盟友簽署不利協議等,仍在削弱美元信譽,此案只是延緩而非終結這一趨勢。
體現美國民主制度的脆弱性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經濟學專家 萬喆:最終,美國最高法院裁決才能提供更確定答案,並對行政權與獨立機構關係産生深遠影響。該事件也反映出美國行政權力試圖擴大對獨立機構影響力的趨勢,對央行及其他機構獨立性的挑戰可能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