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法國衛生部門:“以蚊滅蚊”控制蚊媒疾病效果有待評估
2025-09-19 22:35:01來源:新華網編輯:楊磊

  新華社巴黎9月19日電(記者羅毓)法國國家衛生安全署18日發佈公報説,多種釋放蚊子技術在控制蚊蟲種群和減少疫情方面的效果存在差異,“以蚊滅蚊”控制蚊媒疾病的可行性仍需進一步評估。

  伊蚊屬的蚊子,包括白紋伊蚊、埃及伊蚊和波利尼西亞伊蚊等,是主要病媒蚊,可將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等病原體傳播給人類。由於使用殺蟲劑可能會危害人類健康和使蚊子産生抗藥性,通過釋放經處理的蚊子實現“以蚊滅蚊”的技術成為一種替代方法。

  據介紹,目前釋放蚊子的技術主要有三種。首先是“不育昆蟲技術”,通過輻照使雄蚊不育後進行釋放,其與野生雌蚊交配後,雌蚊産下的卵無法孵化;其次是“昆蟲不相容技術”,釋放攜帶特定沃爾巴克氏菌的雄蚊,當攜帶不同菌株或不攜帶該菌的雌蚊與這些雄蚊交配時,其卵無法發育;第三種是“種群替代技術”,釋放同時攜帶特定沃爾巴克氏菌的雌雄蚊,通過這種菌株降低蚊子傳播特定病毒的能力。

  為了研究這些技術的有效性及其對伊蚊種群以及其可能傳播病毒的影響,法國國家衛生安全署將各項技術的有效性分為“確鑿、很可能、可能和無法界定”4個等級。

  結果顯示,“不育昆蟲技術”在降低白紋伊蚊卵孵化率方面的證據為“確鑿”,而對於埃及伊蚊則為“很可能”;“昆蟲不相容技術”可降低三種伊蚊卵孵化率及雌蚊數量;“種群替代技術”對降低登革熱發病率具有“確鑿”效果,而對降低基孔肯雅熱發病率則存在“可能”的效果。

  法國國家衛生安全署指出,目前仍缺乏充分數據以確定這些技術是否能顯著降低蚊媒傳染病發病率。此外,釋放蚊子可能帶來非預期效應,如破壞食物鏈、改變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模式等。該機構呼籲進一步收集數據,完善評估,並監測風險指標和開展專項研究,以制定相應的防控措施。

  法國公共衛生署1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今春以來,法國已報告484例基孔肯雅熱本土傳播病例和21例登革熱本土傳播病例。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