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航線將拉近歐洲和中國的距離,未來將“改變歐洲貿易的格局”(revolutionize European trade) ——歐洲新聞網
9月21日,海傑航運旗下的“伊斯坦布爾橋”號集裝箱船完成在福建福州港的首次靠泊作業,一路向北,經由北極東北航道駛向歐洲。多家媒體報道稱,這條被命名為“中歐北極快航”的新航線大幅縮短了中歐海運時間,有可能在未來改變歐洲貿易的格局。
《歐洲新聞網》的報道提到,這條途徑北極的新航線從中國到歐洲全程僅需18天,而途徑蘇伊士運河的傳統航線則需要30天,運輸時間縮短了近一半。《歐洲新聞網》分析了中國和歐洲開闢這一全新航線的原因,首先是受到氣候變化影響,北極地區的海冰加速融化,大型運輸船能夠在北極地區通航。其次是這一航線不必經過蘇伊士運河和紅海,被認為更加安全。《歐洲新聞網》分析説,這一航線將讓歐洲和中國的距離更近,未來將“改變歐洲貿易的格局”(revolutionize European trade)
《美國政治新聞網》則同樣提到了氣候變化對於全球遠洋運輸的影響,文章援引了美國北極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爾特·洪佩特(Malte Humpert)的評論稱:“如果沒有氣候變化,北極的海冰不會融化,那裏不可能通航大型船隻。考慮到目前全球變暖的速度,在三十年後,北極的海冰會再減少30%-50%,那麼北極將出現長達六個月的無冰期,那時候在北極通航會變得更加容易。”馬爾特·洪佩特表示:“中國現在開闢的這條航線可能並不賺錢,但他們現在主要是積累經驗和培訓船員,想想未來,越來越多的冰會融化,會有更多人發現北極航線的可行性,但他們會發現,中國人再一次走在了前面。”
香港《南華早報》此前報道稱:“從商業角度看,“中歐北極快航”可以提升中國對歐洲的出口競爭力,縮短運輸和倉儲週期,加快高價值貨物的交付,降低物流成本,並增強市場應對波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