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情暖天山氣象新——習近平總書記引領新疆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2025-09-22 08:26:45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編輯:韓基韜

  “我們新疆好地方”,喜看新疆新氣象。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週年。

  七十載歲月如歌。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從貧窮落後到日益現代化,從偏遠閉塞到開放前沿,新疆各族人民在黨的團結帶領下篳路藍縷、艱苦創業,描繪70年發展燦爛圖景:1955年自治區成立時,新疆地區生産總值僅12.31億元,2024年突破2萬億元,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

  新時代,昂首闊步,日新月異。

  “新疆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事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疆工作,確立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賦予新疆在國家全局中的“五大戰略定位”,為建設美麗新疆擘畫藍圖、指引航向,引領新疆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牢記總書記的深情牽掛、殷殷囑託,2600多萬新疆各族兒女砥礪奮進。這片雄踞祖國西北、佔陸地國土面積約1/6的廣袤土地生機勃發,氣象萬千!

  確立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

  這所距離邊境線47公里的村級小學,習近平總書記掛念於心。

  今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願者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勉勵廣大青年“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3000多公里,是老家山西到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距離。2年前,志願者服務隊隊員閆澤峰到謝依特小學支教,飛機轉汽車再轉鄉村線路車,一路上越走越荒涼。

  如今,“支教的路”他越走越堅定,“總書記的回信,給了我很大鼓舞,3年服務期滿後,我想繼續紮根這裡。”

  這份牽掛,溫暖天山南北,溫暖2600多萬新疆各族兒女。

  在浙江任主要領導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對口支援和田地區建設、推進浙江和新疆兩省區經濟合作,同新疆同志多次交流探討;2003年,帶領浙江省黨政代表團在新疆考察了8天;到中央工作後,2009年到新疆考察5天,足跡留在了農村、企業、社區、學校……

  時光如水,深情如一。

  2014年4月,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到新疆考察。從軍區部隊到村民院落,從兵團機關到住地賓館,召開了10個座談會、彙報會……4天的行程,滿滿噹噹。總書記深刻指出,“新形勢下,新疆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要放在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上。這是做好當前新疆工作的總目標。”

  社會穩定、長治久安,這是根據當時的新疆形勢和全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

  管根本、管基礎、管長遠,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這個總目標,在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均予明確。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性提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八個堅持”,將“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拓展為“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

  一以貫之的目標,豐富拓展的方略,著眼的是長遠,把握的是全局:“做好新疆工作事關全國大局,決不僅僅是新疆一個地區的事情,而是全黨全國的事。”

  既有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工作佈局上的部署和要求,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在治疆穩疆興疆上開闢了新境界、達到了新高度。

  邊疆穩,國家安。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再赴新疆考察。此刻,新疆已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一道邁進全面小康社會,站上新的歷史起點。

  從固原巷社區的幸福人家到交河故城的千年遺跡,從兵團棉田的翻涌銀波到國際陸港區的開放前沿,如今的這片土地,傳統與現代交融,古老與年輕並存,自然與人文相生。

  新起點、新階段,總書記思考的是新命題、擘畫的是新藍圖——

  “要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把新疆的區域性開放戰略納入國家向西開放的總體佈局中”;

  “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把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

  新藍圖裏,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做深做細做實,有再部署,有再出發:“確保新疆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新藍圖裏,看見“心的融合”。202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烏魯木齊專門聽取彙報,對新疆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把是否有利於強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首要考慮”;

  推動新疆高品質發展:“立足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産業基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産業”;

  抓好基層這個興疆穩疆之重:“要堅持工作力量下沉,黨員、幹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組織體系和工作力量要直達基層,充實基層一線力量”;

  強化邊疆治理:“加快推進兵地融合發展”;

  …………

  穩中求進、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

  實踐證明,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完全正確,是指引新疆工作在錯綜複雜中守正創新、在矛盾風險中勝利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是做好新時代新疆工作的綱和魂,必須長期堅持。

  一組數字,照見方略落地的“幸福賬本”:2024年,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邁上3萬元臺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萬餘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萬餘元,分別比2012年增加2.38萬餘元和1.25萬餘元。

  如今,天山南北、塔河兩岸,處處見新景。特色産業遍地開花,戈壁灘上綠洲如畫,多彩文化交融共生,新疆大地,欣欣向榮,激蕩著團結奮進的時代強音。

  推動發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鋼鐵駝隊”,暢連亞歐。

  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作業場內,機車穿梭。沿絲路古道一路向西,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2天可抵達哈薩克斯坦,8天抵達俄羅斯,16天抵達荷蘭。

  “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碩果纍纍”“你們在做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同鐵路貨運窗口工作人員及現場辦事人員親切交流。

  這次考察,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分析新疆的區位優勢:“過去是內陸的一個省份,現在有了‘一帶一路’就不同了。這裡不再是邊遠地帶,而是成為一個核心地帶,成為一個樞紐地帶。”

  思路一變天地寬!

  曾幾何時,新疆是“路到頭、人到頭、水到頭、電到頭、田到頭”的偏遠之地。如今,隨著高水準對外開放、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等深入推進,新疆乘勢而上,西北邊疆變身開放前沿。

  大開放,帶來大跨越。一座座口岸,一條條“經濟動脈”,千年絲路古道,見證綿延的通商足跡,見證新疆與世界緊密相連。2022年至2024年,新疆外貿進出口總值連續突破2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3年跨越3個千億元臺階。

  大跨越,帶動大發展。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是新疆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思慮長遠,把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提高到穩疆安疆的戰略高度,強調“要深刻認識發展和穩定、發展和民生、發展和人心的緊密聯繫,推動發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小院裏花團錦簇,葡萄架上果實纍纍,“我家的葡萄很甜,我家的日子比葡萄還要甜。”説起這些年家裏的變化,阿卜都克尤木·肉孜笑逐顏開。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喀什地區疏附縣托克扎克鎮阿亞格曼幹村看望幹部群眾,走進了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時至今日,他仍清晰記得總書記溫暖的話語:“凡是符合人民群眾願望的事,就是我們黨奮鬥的目標。我祝願你們在黨的政策扶持下生活得更加幸福。”

  “這些年,從脫貧攻堅到鄉村全面振興,黨的好政策就像甜蜜的葡萄,一串接一串!”阿卜都克尤木·肉孜高興地説,開拖拉機、種花草、搞養殖,村裏各項産業紅紅火火,“在家門口就能有事幹、有錢賺,大家生活很舒心!”

  新疆各族群眾的民生冷暖,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深情的牽掛。

  給新疆尉犁縣興平鄉達西村回信,祝願鄉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同南疆地州的負責同志座談,囑咐他們要教會農牧民先進生産技術和市場經營方式,幫助農民增加收益;

  參加全國兩會新疆代表團審議,強調“實施好農村安居和遊牧民定居工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

  一個個囑託,一項項行動。“多搞一些改善生産生活條件的項目,多辦一些惠民生的實事,多解決一些各族群眾牽腸挂肚的問題”,聚焦養老、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等群眾關切,新疆將財政支出的75%以上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項項行動,一個個蝶變:教育投入在加大,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準;醫療資源更健全,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成,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率達到100%;就業保障更有力,全面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行“一人一策、精準施策”……

  堅持緊貼民生推動高品質發展,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新疆各族兒女的幸福圖景,一點點勾勒描繪,一步步變為現實。

  “發展要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落實到惠及當地上,落實到增進團結上”“只要是反映民生困難、關係群眾利益的聲音都要及時回應”……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溫暖人心,更凝聚人心。

  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固原巷社區,綠樹成蔭、紅墻掩映。

  社區廣場,居民們載歌載舞;活動中心,孩子們一起上國學課……“在這裡,各族群眾守望相助,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團結在活動中深化,共識在交流中凝聚。”固原巷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耀文説。

  固原巷社區,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區,少數民族居民佔社區總人口的95%以上。“小院各族居民相親相愛,就像總書記説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張耀文笑容挂在臉上。

  石榴花開,籽籽同心。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殷殷叮囑。還是2022年的新疆之行,總書記來到新疆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仔細翻看一本本教材、一篇篇史學著作,語重心長地説:“必須強調,各民族命運始終同中華民族整體命運緊密相連,中華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

  現場聆聽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古扎努爾·玉蘇甫,如今已是新疆大學“石榴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年宣講團成員,深入學校、鄉村、企業和社區,她用“青言青語”和各族群眾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故事,講中華民族的歷史,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一個民族的靈魂。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文化認同始終是民族團結的根脈。

  在吐魯番交河故城,總書記感慨,“中華文明是幾千年來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我們要把它梳理清楚”“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

  如今,走進夜色中的交河故城,橘黃色牛皮紙燈沿千年街巷蜿蜒。近年來,“夜遊交河”項目通過實景演繹吸引了各地遊客,沉睡的遺址煥發新生。

  從交河故城夜遊項目的創新,到莫爾寺遺址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再到新疆非遺館、西域都護府博物館的建設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見證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的文化遺産得到活化利用,歷史文化以更鮮活的方式直抵人心,更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人心。

  人心,不以山海為遠。

  吐魯番市高昌區新城西門村,有一面壁畫,滿滿的湖南元素,繪不完與湘西十八洞村的深情厚誼。

  相隔3000多公里,擋不住他們像走親戚般常來常往、越走越親。2020年9月,新城西門村與湘西十八洞村結成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結對共建村,實現了“精準扶貧的首倡地”和“精準援疆的踐行地”的“握手”。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城西門村,先後考察黨群服務中心、農産品加工企業。這句溫暖的話語,讓許多村民記憶猶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是承諾,也是篤行。這次考察期間,總書記再一次強調援疆工作,“這個事業很有意義,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協作精神,舉全國之力,解決一些重大任務。”

  天山雪松根連根,各族人民心連心。

  黨中央關心關懷,全國傾力支援。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安排援疆資金超2000億元,持續投入人才、技術等資源,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支援格局。對口援疆,讓各族群眾結下深厚情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濟基礎、社會基礎、政治基礎不斷夯實鞏固。

  一項工作,堅持了20多年,彰顯新疆之於國家的分量:“全黨都要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認識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對口援疆工作力度”。

  二十余載久久為功,2600多萬新疆各族兒女像胡楊一樣根連著根,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黨的團結帶領下,貢獻汗水、智慧和力量——情暖天山氣象新!

  新時代的新疆、團結奮進的新時代中國前景廣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激蕩人心:

  “各民族大團結的中國一定是無往而不勝的,一定是有著光明未來的,我們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必然會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會到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