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氣涼爽。紫禁城午門,遊人摩肩接踵。拾級而上,“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大展便映入眼簾。展廳裏,《清明上河圖》、《五牛圖》、蓮鶴方壺、金甌永固杯等眾多珍貴文物悉數亮相,為假期增添了一抹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中國色彩。
“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大展現場。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隨著“博物館熱”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這個國慶節、中秋節假期,全國多家文博機構推出新展覽、新活動,讓人民群眾在展廳裏能收穫更多新知識、新體驗。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週年。除了“百年守護”大展之外,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在神武門拉開帷幕。展覽多層次地展現了抗戰時期故宮南遷文物輾轉遷徙、存藏、展覽的艱辛歷程,及其所折射的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國家歷史和民族記憶。此外,寧壽宮花園也重新對外開放,遊客在故宮又有了新的“打卡點”。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博物館藏文物聯展“星光熠熠”,觀眾能從220件/套來自不同國家的文物中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智慧;在“國際友人與中國抗戰”專題展,觀眾能重溫那段崢嶸歲月裏的國際情誼;列賓藝術特展是國內迄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列賓特展,為大家打開了一扇理解俄羅斯文化藝術的窗口。
觀眾在國博參觀列賓藝術特展。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安徽博物院推出“金耀九州——中國古代金銀器的文明印記”特展,讓觀眾通過精美的金銀器物觸摸中國金銀藝術從萌芽到鼎盛的歷史脈絡;“賀蘭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這是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後的首場專題大展;在澳門,“無盡探索:中國的航天、航空及航海”展覽為市民和遊客帶來了月球背面土壤,激發了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科技創新的熱情。
除了琳琅滿目的展覽之外,各家博物館“大顯身手”,推出妙趣橫生的特色活動,豐富觀眾參觀體驗,解鎖更多博物館的“打開方式”。
中國美術館在假期推出夜場參觀活動,觀眾能在夜色中邂逅蘇軾《瀟湘竹石圖卷》、八大山人《荷花》、鄭板橋《蘭竹圖》等多幅名家名作,展開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中國工業博物館的文化市集、文藝演出、攝影展覽等讓人們目不暇接,為觀眾帶來“工業風+中國節”假期新體驗;上海自然博物館依託正在舉行的“中國恐龍大展”推出“國慶中國龍奇妙夜”,不僅是科普活動,更是一次文化創新的嘗試。
“我們希望通過跨界融合的方式,讓科學知識走出展櫃,走進大眾生活,尤其是激發青少年對自然科學的熱愛與探索。”上海自然博物館有關負責人説。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近15億人次,再創歷史新高。展望未來,期待博物館能夠以更多優質文化供給和更高服務水準,不斷豐富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讓“詩和遠方”更加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