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文化中國行∣西藏:“見證與守望”主題展講述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故事
2025-10-03 10:28:29來源:新華社編輯:位樹理

  走進世界文化遺産布達拉宮的雪城珍寶館,光影流轉間,一幅跨越千年的中華民族交融長卷緩緩鋪展……

  珍寶館序廳兩側的浮雕壁畫,展現了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進藏盛況、1652年五世達賴喇嘛啟程進京覲見清順治皇帝全過程。壁畫中間是高約10米的3D裸眼螢幕,螢幕上元青花鳳穿牡丹紋罐、珍珠曼扎等稀世文物一一浮現。來自廣東中山的蔡女士看著這一切,不禁屏住呼吸,舉起手機,將這份震撼定格。

  “在雪城珍寶館集中欣賞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遺珍,我覺得非常有意義。”蔡女士説。

文化中國行∣西藏:“見證與守望”主題展講述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故事

遊客在參觀展覽(2025年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春拉 攝

  這場“見證與守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由西藏自治區文物局主辦、布達拉宮管理處承辦。展覽歷時三年籌備,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開展,截至目前已累計接待觀眾50余萬人次,日均接待超過2000人次。

  展覽以“合同一家”“萬象更新”兩大核心為脈絡,集中展示了唐卡、造像、瓷器、貝葉經等布達拉宮珍藏的300余件體現民族團結的文物,系統呈現了西藏地方與祖國血脈相連的歷史脈絡,其中百餘件為首次展出。

  明永樂宮廷禦制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便是其中一件。該造像蓮臺清晰鐫刻有“大明永樂年施”楷書款識,一個“施”字,直觀印證了當時西藏地方與明中央政府的緊密從屬關係。

文化中國行∣西藏:“見證與守望”主題展講述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故事

布達拉宮金頂結構示意模型(2025年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春拉 攝

  此外,首次展出的茶馬古道相關茶包、茶牌也格外吸睛。陳舊的茶包、斑駁的茶牌記錄著商貿往來的痕跡,生動還原了各民族通過茶馬互市促進物資流通、深化文化交融的鮮活歷史。

  “還有一些文物雖非首展,卻同樣講述著中華民族‘合同一家’的歷史。”布達拉宮管理處副處長普智説,展廳內的皇帝長生牌位、乾隆御賜朝珠是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行使主權的直接歷史見證;明宣德青花高足碗、清乾隆年制御賜鈴杵、班禪本生傳織錦唐卡等均承載著鮮明的文化交融元素,勾勒出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歷史縮影。

  此次展覽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實現了“文物保護”與“展示創新”的平衡。為守護珍貴文物,展覽採用低氧恒溫展櫃,為文物築起“安全屏障”,同時借助前沿科技,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其中,3D裸眼數字化演繹、數字化觸摸墻等不僅生動呈現了布達拉宮的營建史,深度解讀了藏式古建的建築美學與智慧,同時展示了貝葉經等珍貴古籍的保護與利用。

  布達拉宮是漢、藏、蒙古、滿等各民族共同鑄就中華文明的重要見證。此次主題展,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期許。“未來我們將持續以文物為載體,讓布達拉宮這座千年宮殿繼續守望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美好未來。”普智説。(記者春拉)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