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佳節舉國同慶時,讓我們用九組數字,走近那些把名字鐫刻在共和國豐碑上的愛國科學家。
5分與100分的抉擇
1931年,清華園裏的錢偉長剛入學,九一八事變的炮火就炸碎了他的夢想。這位文史滿分、物理只考5分的天才本可以成為文史巨匠,卻毅然決定棄文從理,立志科學救國,一生踐行一句誓言:“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
1封信與近百顆歸心
1950年,已是美國終身教授的華羅庚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徹夜難眠,寫下《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 這封信如星火燎原,點燃無數海外學子的赤子之心。鄧稼先、朱光亞等近百名頂尖科學家陸續衝破封鎖,毅然歸國,帶回民族崛起的火種。
30年與1份堅守
△黃旭華與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一起
1958年,34歲的黃旭華接到絕密任務:研製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從此,他在親友圈“人間蒸發”,這一“消失”就是30年。父親臨終未能見他一面,家人責其“不孝”。他含淚叩首:“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直到1988年,中國核潛艇首次深潛試驗成功,他的名字才被世人知曉。三十載,只為一句承諾:讓中國挺起脊梁,潛入深藍。
1顆糖丸與數百萬條生命
1960年,脊髓灰質炎肆虐,無數中國兒童面臨“小兒麻痹”癱瘓甚至死亡的威脅。顧方舟臨危受命,承擔疫苗研發重任。為驗證安全性,他做出了一個令人心碎卻無比堅定的決定:親手給剛滿月的兒子喂下第一劑疫苗。“我是研發者,我不敢吃,怎麼讓別人的孩子吃?”在他的感召下,科研團隊成員紛紛效倣,讓自己的孩子參與試驗。最終,那顆香甜的“糖丸”問世,守護了數百萬中國孩子的健康。
7年與23省
1964年,袁隆平踏上尋稻之路。七年裏,他拿著放大鏡走過23個省,行程超過十萬里,只為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稻。直到1970年,在海南發現“野敗”,才突破研究瓶頸。即便90歲高齡仍堅持每週下田,他説“我的根在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根也在中國。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2000多抗瘧藥方與620萬生命
△屠呦呦在實驗室工作
1969年,屠呦呦臨危受命研發抗瘧藥。她翻閱歷代中醫藥典籍,從2000多個抗瘧藥方中精選了640個方藥逐一實驗。為驗證青蒿素安全,她不顧乙醚中毒風險長期實驗,甚至帶頭以身試藥,換來青蒿素的誕生——這種藥物挽救了全球620萬人的生命。她捧回諾貝爾獎時説:“這是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
1次衝鋒與1份遺願
1979年,一次氫彈試驗失敗,未爆彈頭散落在戈壁灘,輻射極強。眾人遲疑之際,鄧稼先獨自衝入現場,親手撿起碎片進行檢測。這次暴露使他遭受致命輻射。幾年後,他被確診為直腸癌晚期。病榻之上,仍堅持工作,臨終前留下遺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他用生命踐行誓言: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
22年與1個天眼
1994年,天文學家南仁東萌生一個大膽設想:在中國建造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從構想到建成,他傾注了22年心血。為選址他走遍貴州391個洼地。有次在大窩凼,突遇暴雨的他從七八十度的陡坡滾落,幸虧被兩棵樹擋住才撿回一命,卻若無其事繼續勘察。2015年查出肺癌晚期,手術後僅三個月他就重返工地,他説“天眼如果有一點瑕疵,都對不起國家。”
20年與1顆中國心
2004年,馬偉明立志攻克艦船電力系統的“卡脖子”難題。面對國外封鎖與技術空白,他帶領團隊潛心鑽研電磁彈射關鍵技術20年。終於,成功研發世界領先的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為福建艦航母提供了強勁的中國芯,超越美國同類技術。面對質疑,他豪言:“落後不是中國人的專利,我們要領先,就領先美國!”他用自主創新,真正撐起了中國人的腰桿。
山河無恙 因有人負重前行
星辰璀璨 因有人以命點亮
這盛世 如您所願
精神不滅 薪火永傳!
(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高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