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國慶、中秋相逢,長達8天的假期裏,許多人踏上旅途,尋找心中的“詩與遠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廣闊,要推動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真正打造成為支柱産業、民生産業、幸福産業。”
10月1日至4日,全國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約12.5億人次,同比增長5.7%——交通運輸部發佈的最新數據,彰顯“流動中國”的蓬勃活力。
國慶、中秋假期,繁榮的市場,火熱的消費,成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邁向高品質發展的生動縮影,而文化與經濟的同頻共振,更生動詮釋著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人文內涵。
雙節假期裏的人文經濟學——
從“消費引擎”到“人文載體”
對於文化和經濟發展的互促互進,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刻思考,創造性提出“人文經濟學”這一重大命題。
人文經濟學,打破“重物質輕精神”的傳統發展邏輯,追求物質與精神的同頻共振、協調發展。
假期裏,文旅消費的精彩場景,正是人文經濟學的生動寫照。
華燈初上,天津的夜晚活力滿滿。海河為橫、友誼路為縱的“T字軸”夜景體系流光溢彩,“津眼秀”“津門秀”“津鐘秀”等共同點亮迷人夜色。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天津策劃推出500余項文旅活動,打造特色文旅盛宴,激活假日文旅消費市場。
跨越千年,山東濟寧市博物館的虛擬現實電影讓遊客仿佛穿越回唐朝。佩戴頭戴式顯示設備,走進體驗空間,便能隨李白“共遊”朱雀大街,還能聆聽《將進酒》的豪邁吟誦。濟寧市任城區挖掘李白寓居此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以科技賦能為市民遊客提供文化盛宴。
這個國慶、中秋假期,全國將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超1.2萬場。“文旅+科技”“文旅+工業”“文旅+演出”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體驗度高的文旅活動,將更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
隨著居民收入提升與消費理念升級,旅遊不止于看山看水,文化與旅遊從“相加”走向“相融”。文創掀起國潮熱浪,非遺技藝備受青睞,各地博物館紛紛推出夜宿、研學等沉浸式項目……文化不再是旅遊的附屬品,而成為驅動消費、賦能經濟的關鍵要素。
這一轉變,正是人文經濟學投資於人、惠及於民理念的生動實踐——發展不再唯GDP論,而是以人的需求為導向,讓增長成果轉化為人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文旅場景,鋪展出人文與經濟和諧共生的嶄新畫卷。
文旅融合,不再局限于實物購買,更指向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
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村馬”賽事,串聯起長桌宴、非遺集市,吸引遊客紛至遝來;廣東佛山南海區大地藝術節以藝術喚醒鄉土,成為熱門打卡地……文化IP讓小眾場景變身消費熱點,印證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力量。
文化消費的崛起,既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形成“民生改善—消費升級—經濟提質”的良性循環。
文旅融合,正使假期消費走進人文與經濟“雙強”的新階段——
人們的消費內容從傳統“吃住行遊購娛”向“康養、研學、文體”延伸,圖書展覽、非遺課堂、體育賽事等精神消費佔比顯著提高。
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相促進,便能釋放出強大的發展動能,推動高品質發展,助力社會全面進步。
文旅融合,讓假期消費在供需雙向奔赴中激蕩出更多新機遇——
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品質化、多樣化需求,經營主體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創造,優質供給進一步激發人們的出遊意願。
景區借數字化實現預約錯峰,智慧導覽提升遊覽品質;地方政府依託資源稟賦打造特色IP,如黑龍江哈爾濱冰雪遊、山東淄博燒烤等,走出差異化發展之路;企業探索“文旅+科技”“文旅+農業”等跨界融合,推出田園綜合體等新業態……一個個文化味更濃、創意感更強、體驗感更佳的消費項目,能更好發揮文旅“一業興、百業旺”的綜合效應。
雙節假期裏的國內大市場——
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髮展主動權的先手棋”“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
假期期間,從一條條繁忙的道路、一個個熱鬧的景區、一間間紅火的餐廳,我們更能感悟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髮展主動權的先手棋”的戰略意義,這充分凸顯了我國在資源要素和市場規模上的潛力優勢,詮釋著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
鄭州新鄭國際機場2號航站樓內,旅客熙熙攘攘。巨幅國旗前,“我與國旗同框”成為熱門打卡點。“祝福祖國”留言墻寫滿愛國情懷,特色市集推出“航空+文旅”優惠産品,為國慶、中秋假期旅途增添了不少儀式感。
“假期首日,航班量697架次,比去年同期增長6.25%。整個假期旅客量預計達75.4萬人次,有望創歷史新高。”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相關負責人説。
內需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消費在經濟增長中具有基礎性作用。今年前8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2萬億元。過去4年,我國最終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
這個假期,消費新場景、新需求、新體驗日益多元,服務消費、綠色消費、數字消費、銀發消費等空間廣闊,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深厚潛力將不斷釋放,消費主引擎將更加強勁。
交通繁忙,展現消費活力——
假期前夕,湖北襄陽至荊門高鐵開通運營,江西贛州瑞金機場正式通航,貴州花江峽谷大橋建成通車……不少交通重大工程接連投用,為國慶、中秋假期出行提供新選擇。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到23.6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3.2%左右。10月1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33578.84萬人次。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滿足了人們的出行需求,而旺盛的出行需求也推動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我們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和郵政快遞網,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基本建成,50多萬個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成為享譽世界的亮麗名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更堅實的硬體支撐。
場景豐富,帶動出遊熱情——
10月3日至5日,“湘超”繼續,湖南嶽陽、湘潭、婁底等地順勢推出觀眾憑票根免費遊景區、享受住宿優惠等文旅大禮包,激發“賽事+旅遊”的杠桿效應,將觀賽流量變為消費“留量”。
放眼各地,旅客出行的動能正加速轉化為消費增長的勢能。同程數據顯示,今年國慶、中秋假期,用戶在預訂國內長線産品上的花費同比增長超過20%。美團數據顯示,集文化、歷史、休閒、娛樂與體驗于一體的沉浸式綜合體推動消費新需求,多場景疊加的套餐預訂熱度同比增長超20%。
改革提速,護航市場繁榮——
國慶、中秋假期,海南瓊中中線高速公路上車流如織,瓊中服務區內,47台新能源充電樁“座無虛席”。“這是600千瓦的超充樁,體驗很棒,從插上電到車充滿電還不到半小時。”自駕遊旅客馬先生説。這些電很可能是來自3000千米外內蒙古的風電。
塞北的電何以驅動瓊島的車?這背後是一套跨區域的市場化交易體系——日前,廣州電力交易中心聯合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成功組織了蒙西送海南“網對網”電能量交易,成交電量約700萬千瓦時。“此次交易,在全國範圍內實現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副總經理陳瑋説。
一度電的千里之旅,見證統一大市場制度規則日臻完善。從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提質增速,到持社保卡“一卡通”跨省乘公交、逛展館,市場互聯互通不斷加強,要素資源流動更加順暢。
繼續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將推動供需形成更高水準動態平衡,為假期市場繁榮提供堅強保障。
雙節假期裏的經濟新機遇——
從“轉型升級”到“互利共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旅融合促進了經濟發展,文旅産業要走一條持續、健康的發展之路。”
假期文旅市場是觀察經濟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折射經濟發展品質的一面鏡子。科技引領,技術賦能,開放助力,我國文旅産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民生産業、幸福産業,並不斷邁出高品質發展的新步伐。
發展新質生産力,文旅産業加快轉型升級——
這個國慶、中秋假期,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開放衛星發射觀禮;北京中國科學技術館舉辦國慶特展,推出MR(混合現實)沉浸式藝術體驗等項目……隨著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深度嵌入文旅領域,不論是景區資源調度,還是消費者旅遊決策,都更加便捷。新質生産力在文旅領域的創新應用,促進文旅産業鏈發生全方位的蝶變。
多地景區應用自動化導覽系統、擁堵預警、人工智能預測規避高峰等技術,實時為遊客提供信息參考,緩解熱門景區在假期服務供給不足、調度效率不高等問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利用人工智能做旅行攻略、進行平臺比價,決策效率和品質顯著提升。
科技與文旅深度融合,重塑文旅産業價值鏈條——
廣西利用AI設計“劉三姐”IP形象,推出系列周邊産品;河南打造的《唐宮夜宴》衍生數字産品為消費者稱讚……新技術的應用和新業態的出現,促進IP經濟崛起,延伸文旅産業鏈。各地對文博資源、非遺元素的數字化開發,實現文化資源的高效聚合,文旅消費的乘數帶動作用更加凸顯。
科技交織詩意,讓文旅消費體驗更豐富。翻開“十四五”的成績單,我國文旅産業發展蓬勃興旺。今年上半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其中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3%,文化娛樂、旅遊休閒等需求持續擴容。
高水準開放,出入境遊市場熱度雙升——
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國慶、中秋假期作為文旅消費潛力集中釋放的窗口期,人員流動帶動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充分涌動,推動出入境遊市場熱度雙升,既提振本國消費,又為世界經濟增長傳遞“東方暖流”。
外國人“走進來”。在北京、西安感受厚重的歷史底蘊;在上海、重慶體驗充滿科技感的城市景觀……國慶、中秋假期,伴隨著免簽“朋友圈”的擴大,越來越多外國遊客來華深度旅行。
國家移民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邊檢機關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4.6億人次,其中外國人5126.8萬人次,同比上升27.8%,免簽入境外國人1589萬人次,同比上升52.1%。從有序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範圍,到優化完善區域性入境免簽政策,再到實施離境退稅“即買即退”,越來越多外國人來到中國,“中國遊”“中國購”成為新時尚。
中國人“走出去”。相關旅遊平臺數據顯示,國慶、中秋假期,出境遊預訂人次同比增長超30%。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成為假期熱門出境遊目的地。據國家移民管理局預測,國慶、中秋假期日均出入境旅客將突破200萬人次。中國遊客將在這個假期為全球文旅消費市場貢獻更多活力。
中國大市場,世界大機遇,中國經濟航船的行穩致遠始終能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正能量和確定性。
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持續抬頭,中國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政策穩定性和規劃長期性更顯珍貴。實踐證明,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有利於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實現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互利共贏”。
*** ***
假期裏,我們在路上。路上有風景,也有感懷,“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新征程,我們在路上。路上有憧憬,也有挑戰,“憧憬和挑戰,都激發我們只爭朝夕、永不懈怠的奮鬥精神。”
(本報記者杜海濤、王珂、邱超奕、王東輝)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5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