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遇見中國 | 從攬月之夢到和平守望 外國友人眼中的中秋月明
2025-10-06 11:08:15來源:環球資訊廣播編輯:陸龍天

  他們因嚮往而來到中國,因夢想而選擇留下。當外國人“遇見中國”,究竟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總臺環球資訊廣播特別策劃“遇見中國”,聆聽外國友人與中國的“對話”。

  中秋節的明月,照見的不僅是中國人的團圓時刻,也映照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友人對中華文化的深度感知。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也是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斯坦留學生羋娜心裏的中秋月明。在她看來,月亮是中國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的完美交融,更蘊含著把詩意融入科技探索的浪漫。

遇見中國 | 從攬月之夢到和平守望 外國友人眼中的中秋月明

羋娜

  我知道月亮在中秋節中有著很特別的地位。中國有很多關於月亮的詩詞,中國的月面著陸器就叫“攬月”,還有月球探測器叫“嫦娥”,這些名字特別有詩意,我覺得這是中國文化與科技的浪漫結合。你看,中國現在已經成功實現了月面和月球背面著陸、採樣返回,未來也還計劃著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等等。我最近看了一部在太空的實拍電影叫《窗外是藍星》,感觸很多,真的很敬佩中國航天領域的發展和進步。

  更讓羋娜自豪的是,中國與她的祖國哈薩克斯坦正攜手共建航天合作項目。

  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在阿拉木圖要共建地面衛星接收站,我真的期待這個嶄新的起點儘快到來。我是真的很希望在留學期間能看到中國在航空航天、載人登月等領域取得更多的突破,為人類探索宇宙提供更多可能性。

  中秋的月明,在羋娜眼中,照亮了人類攜手探索宇宙的夢想征程,這份對未來的美好期待,卻讓來自巴勒斯坦的祖海爾心生更深的感觸。當羋娜仰望明月暢想星際探索時,正在遼寧大學讀書的祖海爾想到的是故鄉天空下對和平的渴望。

  祖海爾告訴記者,“平安團圓”這句對中國人而言尋常的祝福,在他聽來卻格外珍貴。

  平安團圓這個願望,對我們巴勒斯坦人來説,確實是有著非常具體和沉重的分量。當中國的朋友們在中秋夜思念遠方的親人時,這種思念是一份確定的安心。但在我的家鄉,思念背後,是對親人是否安全的憂慮。我們渴望的團圓,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相聚,更是在和平與安全環境下的團聚。中秋節平安團圓的祝願,在我聽來特別珍貴,也特別想哭。它讓我很深刻地明白,沒有和平,就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團圓。

遇見中國 | 從攬月之夢到和平守望 外國友人眼中的中秋月明

祖海爾

  在中國度過第三個中秋節的祖海爾,如今對團圓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在中國,我看到了中秋節的小家團圓,這讓我深深明白,只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才能有小家庭的幸福。我今年看中國閱兵直播時感到很震撼,那些先進的武器裝備,是一個國家捍衛和平的決心與能力,也是中國朋友們幸福生活的底氣。我才深深理解了中國人總説的“有國才有家”的意義。正是因為有強大的祖國,每個中國家庭才能安心地在中秋夜團聚,享受平安團圓。

  “沒有和平,就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團圓”,祖海爾的話語中,回蕩著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所喚起的集體記憶。對和平的珍視,從來都是跨越國界的人類共鳴。

  在中國學習生活多年的巴西青年古漢告訴記者,家國情懷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血脈,而近距離體驗中秋這樣的中國傳統節日,是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關鍵所在。

  在中國,我發現,國家與家庭之間存在著一種強大的聯結,這也許是中華文化的特點。我認為,近距離體驗這個節日以及其他中國傳統節日,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民族。

遇見中國 | 從攬月之夢到和平守望 外國友人眼中的中秋月明

古漢

  古漢説,與中國家庭共度的每個節日,都讓他體會到節日背後超越國界的文化共識。他從中國傳統節日中看到了文明互鑒的基礎——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自信。

  我認為,拉丁美洲國家的家庭文化與中國文化非常接近。隨著對中國的了解日漸深入,我發現,中國對自己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繼承,以及中國的文化自信都給我們巴西提供了一種參考和借鑒。

  在外國友人看來,中秋月圓既是小家庭團聚的溫情時刻,也是大國和平發展的精神注腳;既承載著千年詩意的浪漫,也激勵著面向未來的探索。當月光灑向大地,它照亮的不僅是千家萬戶的團圓時刻,更是人類對和平、探索與文化傳承的共同追求。而這輪千古明月所見證的,正是不同文明在相互理解中共同書寫的嶄新篇章。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 | 莊媛心

  簽審 | 安然

  監製 | 劉軼瑤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