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假期,中國迎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遷徙。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在剛剛結束的中秋國慶8天超級黃金周裏,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24.33億人次,日均3.04億人次,比2024年同期日均同比增長6.3%,創歷史新高。日均3.04億人次,相當於這個假期,中國每天接近“搬運”一個美國。
這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消費結構的變遷與市場的韌性、潛力。
當大家在討論上述數字意味著什麼時,應該看到一個更值得關注的現象:中國的消費正在“下沉”,體驗在“上升”。
流動的中國,不只在路上。
數字背後,是人員流動帶動消費變化。
某平臺數據顯示,縣域旅遊預訂單量同比增長51%。江蘇東臺、浙江海寧、安徽涇縣等小眾目的地預訂量翻倍增長。
這表明,國人的節假日消費已不僅僅局限于大中城市商圈,消費的活力正悄然向更廣闊的市場滲透。
如,在重慶榮昌,國慶前兩日遊客人數共計57.63萬人次,著名景點安陶小鎮連續兩天客流暴增200%以上。
為情緒買單、為體驗付費,中國人消費邏輯的轉變體現得更加明顯。
非遺文化走紅,亦揭示消費升級新方向——從物質滿足轉向精神共鳴。
如,有平臺的琉璃燒制國慶中秋假期訂單環比增長高達270%,評彈增長150%。
數字背後,是城市競爭進入新的維度。
出行平臺公佈的國慶中秋假期文旅消費前十目的地城市中,南京、成都、西安、北京、重慶等城市赫然在列。
名單背後,“蘇超”淘汰賽踢得酣暢淋漓。首場淘汰賽上座人數61355人,再次刷新單場上座人數紀錄,有不少專程為“蘇超”而來的外地遊客。
除了“蘇超”,WTT中國大滿貫、中國網球公開賽在北京同期舉辦,石景山區創新推出“票根經濟”,憑賽事門票可在200多家商戶享受優惠,有效拉動了消費。
數字背後,是中央到地方的組合發力。
從10月1日,中央財政安排的第四批690億元補貼資金下達,到文化和旅遊消費月及時啟動,再到地方紛紛推出消費券,進一步激活消費熱情。
商務部監測的主要電商平臺數據顯示,節日期間綠色有機食品銷售額同比增長27.9%,智慧家居産品同比增長14.3%,國潮服裝同比增長14.1%。
這個國慶中秋假期,出遊人數、旅遊收入、電影票房等多項數據都在增長,文、商、旅、體正深度加速融合、相互賦能,中國假日經濟新動能正在逐漸浮出水面。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國內“下沉”,境外遊客來華的熱度同樣穩步“上升”。
據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國慶中秋假期,入境外國人75.1萬人次,適用免簽政策入境53.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9.8%、46.8%。雖然國慶中秋假期結束了,但消費活力仍在延續。
24.33億人次,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一個觀察中國經濟的窗口。
當消費從單一購物走向多元體驗,從核心城市擴散到廣闊縣域,從物質滿足升級為精神共鳴,中國消費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化。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