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0日,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已經進入第10天,國會兩黨仍在預算僵局中拉鋸。在政府關門的陰影籠罩下,馬斯克的航天公司SpaceX正在得克薩斯州的“星際基地”進行緊張的最後準備。按照最新公佈的官方計劃,美東時間10月13日傍晚7時15分,重型運載火箭“星艦”將執行第11次試飛任務。
這次試飛被視作星艦二代的“畢業大考”。
△美國太空新聞網站Space.com報道,目前,SpaceX已將星艦助推器移到了發射平臺,為10月13日發射作準備
二代星艦的“畢業大考”
這次試飛被普遍視為星艦第二代設計的收官之作。
SpaceX內部把星艦迭代分為多個階段——第一代以驗證起飛、分離和再入為主,第二代則進入更成熟的技術驗證階段,目標是穩定、可控、可重復使用。星艦第二代採用推力更強、效率更高的猛禽2發動機,全面改進了燃料分配系統、結構強度和隔熱瓦材料,希望能徹底擺脫早期那種“以爆炸換數據”的狀態。
此前的10次試飛中,星艦要麼在升空階段爆炸,要麼在重返大氣層時因高溫解體。哪怕是今年6月的第10次試飛中,飛船雖成功重返地球並在海面軟著陸,但仍然部分受損。正因為此前從未有過一次真正完成“往返全程”,這第11次試飛就成了“第一次真正的回家考”。如果成功,星艦將首次實現從升空到重返地球的完整旅程——不爆炸、不解體,真正“活著回來”。
△《今日美國》報道,SpaceX正在為第11次發射作準備
根據SpaceX官方發佈的任務簡報,第11次試飛將驗證多個核心環節。一是星艦在重返大氣層時將接受極限高溫考驗,部分隔熱瓦被刻意削弱,以獲取材料耐熱性的數據。二是助推器將不再嘗試由塔臂抓取,而是採用更保守的“海上落水”方案,在墨西哥灣實施受控降落以測試發動機關機和再點火系統。此外,飛船會多次重啟發動機,並釋放若干“星鏈模擬器”衛星,用以檢驗載荷釋放系統的可靠性。總之,這次的試飛目標就是:讓整枚飛船在進入、重返、著陸的全過程中,保持完整結構並實現回收。
美國知名專業科技媒體Ars Technica形容説,星艦試飛就是一場“把飛船逼到極限的系統級考試”,其成功與否將決定SpaceX的下一代設計是星艦3,還是星艦2+改良版。
政府停擺的陰影
隨著美國政府關門進入第10天,外界自然擔心這場政治僵局會不會波及星艦的發射計劃。
△路透社報道,本週已有2.3萬餘次航班延誤,約一半的延誤與空管人員配備有關
按正常流程,每一次SpaceX的發射都必須獲得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頒發的商業發射許可。雖然關門期間大部分聯邦機構處於停工狀態,但FAA的部分航天發射監控崗位被劃為“必要服務”,類似于警察或消防系統的應急崗位,不會因關門而停擺,仍保留值守人員繼續執行發射安全和空域管制任務。換句話説,如果星艦的發射許可證早在關門前已經獲得批准,這次試飛大體不會受到直接影響,但如果在最後階段需要修改許可或提交補充材料,停擺中的審批程式就可能成為瓶頸。因此,有媒體分析認為,政府關門雖然短期內不會直接叫停火箭,但如果持續時間過久,可能就會拖慢未來幾個月新任務的許可節奏。
同時,政府關門帶來的人員緊縮已讓美國多座主要機場出現航班延誤,空管系統承受的壓力明顯上升。路透社也提到,目前FAA在多地空管中心人手不足,運營效率下降,雖然發射本身優先級高於民航,但系統性的壓力仍可能造成調度風險。
總體而言,這次試飛大概率能照常進行,但關門時間若再延長,SpaceX 後續密集的發射節奏就可能受到影響。
能否準時點火?
最近兩天的行業預測普遍維持謹慎樂觀的基調。
△SpaceX官網已經推出有關第11次發射的專頁
不少主流媒體都引用了SpaceX官方的發射時間窗口,確認10月13日傍晚仍是首選目標。目前,發射場已經完成靜態點火測試,天氣預報也顯示得州南部當晚條件良好。
不過,業內專家依舊提醒不要過於樂觀,因為星艦過往的“首日發射”紀錄並不完好:第8次試飛在倒計時階段被迫叫停,第10次因地面系統和天氣推遲兩天。路透社援引航天分析人士的話稱,在這種複雜系統中,任何一根傳感線的延遲都可能讓倒計時歸零重來。
目前,多家航天觀察網站都將按時發射的概率評估在40%至45%之間。業內普遍認為,即使出現短暫推遲,SpaceX也有能力在24至48小時內重新組織發射窗口。對於一個以“快速迭代”著稱的團隊而言,短暫延誤不算意外。
“馬斯克效應”背後的商業航天模式
星艦第11次試飛被視為星艦2時代的終點,也可能是SpaceX向真正商業化運作邁出的關鍵一步。如果飛行成功,它將為新版本積累有關隔熱、防護、回收和發動機重啟的寶貴數據,並標誌著從實驗平臺到實用級重型運載工具的過渡。
從更宏觀角度看,這次試飛的意義早已超越技術層面。星艦的每一次試飛,都是其保持技術領先和融資能力的重要展示,同時,它也已經不僅是SpaceX的項目,而是正成為衡量商業航天潛力的尺規。
當然,馬斯克所代表的航天商業模式的風險也在擴大。投資人期望在高投入後看到長期回報,但失敗過多或節奏放緩都可能動搖信心。頻繁的試飛還讓 SpaceX 面臨更多監管與社會壓力。得州沿海社區和環保團體持續關注火箭噪音、碎片落區與生態影響。《衛報》就指出,天文觀測者、環保人士、公眾呼聲,都在要求加大對商業航天和發射頻率的監管。
△《金融時報》報道,馬斯克的系列火箭使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下降,並同時推動了SpaceX在航天領域競爭力的提升
當國會爭吵、聯邦機構關門時,星艦的第11次試飛格外引人注目。無論成敗,星艦第11次試飛都將為未來商業航天的發展、監管態度乃至美國太空戰略留下深刻注腳。
(央視記者 武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