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國防軍10月10日發表聲明説,加沙停火第一階段協議已于當地時間10日12時(北京時間17時)生效。從各方釋放的信息看,協議內容包括加沙立即停火、以軍在加沙地帶後撤、以色列與哈馬斯互換被扣押人員及人道主義物資進入加沙等。
這份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協議是“真停火”還是“休整期”?人道救援能解決加沙的根本問題嗎?
停火協議文本披露
以色列媒體10日披露一份以色列、哈馬斯及調解方共同簽署的協議文本,其中列出“全面結束加沙戰爭”的具體步驟,主要包括:
·以方批准協議後,戰爭立即停止,人道援助立即全面進入加沙,以軍在24小時內後撤至加沙地帶商定區域;
·以軍完成後撤的72小時內,哈馬斯交還所有以方被扣押人員,包括倖存者和已故人員遺體,以色列相應釋放巴方被關押人員;
·由美國、卡塔爾、埃及和土耳其等國代表組成的工作組跟進雙方執行協議情況並進行協調。
△當地時間10月10日,加沙地帶南部,衛星圖像顯示汗尤尼斯遭到破壞。
被扣押人員互換被認為是這份協議執行的重點。目前加沙地帶仍有48名以方被扣押人員,其中20人據信仍活著。哈馬斯首席談判代表哈利勒·哈亞9日晚表示,依據協議,哈馬斯將接收約1950名被以色列羈押的巴方人員。
哈亞説,參與調解的地區國家和美國已提供保證,確認戰爭將“全面結束”。
加沙最新情況如何?
01
以軍稱已按停火協議完成撤軍
以色列國防軍10日宣佈,以軍已按照停火協議完成撤軍部署,為落實停火協議和被扣押人員返回做準備。以軍發言人埃菲·戴弗林當天表示,以軍已後撤至在加沙地帶停火協議中約定的“撤軍線”,即地圖中的“黃線”,目前以軍正在準備迎接以色列被扣押人員獲釋返回。埃菲·戴弗林強調,“黃線”仍然深入加沙地帶,確保以軍擁有防禦以及控制加沙地帶的作戰能力,如果以色列不能通過談判達成其目的,以軍已充分準備好再次與哈馬斯開戰。
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當天也證實,以色列國防軍已完成加沙地帶停火協議第一階段的撤軍,72小時的被扣押人員釋放期已經開始。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10日表示,以軍“仍在加沙地帶駐守並控制所有關鍵區域”,以此對哈馬斯施壓,為加沙停火協議的後續階段做準備。當天停火協議生效後,內塔尼亞胡稱,以色列已經實現其作戰目標。
哈馬斯方面9日稱,停火協議第一階段生效後,以軍必須先從加沙地帶所有人口稠密地區撤出。哈馬斯高級官員烏薩馬·哈姆丹當天表示,“未來幾天將是對以色列信譽的真正考驗。”
巴勒斯坦媒體10日報道稱,就在以色列宣佈批准停火協議之後,加沙地帶北部傑巴利耶以及加沙城部分地區遭到以軍襲擊。
02
準備釋放被扣押人員
當地時間10日,以色列國防軍表示,他們已經做好準備接收被扣押人員回歸,希望哈馬斯能夠遵守諾言如期釋放被扣押人員。當天,以色列還公佈了250名被以方判處終身監禁的在押巴勒斯坦人的名單,以方稱他們將根據停火協議獲得釋放。
對此,據多家媒體10日報道,哈馬斯方面當天表示,哈馬斯與以色列尚未就獲釋巴勒斯坦人名單正式達成一致。
有報道稱,以色列與哈馬斯互相釋放對方人員可能在13日或者14日進行。目前各方正在為此進行準備。
03
約20萬人返回加沙北部地區
△當地時間10月10日,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從加沙中部徒步前往加沙地帶北部。
當地時間10月10日,加沙地帶民防機構表示,自以色列國防軍從加沙大部分區域撤出、當日早些時候停火協議生效以來,已有約20萬人返回加沙北部地區。
10日,哈馬斯高級官員稱,對加沙地帶的援助和其他必需物資將從11日開始自由進入加沙地帶。
加沙停火協議的調解方稱,拉法口岸將於本週雙向開放。調解方已與以色列電力公司取得聯繫,以恢復加沙地帶的電力運營。
“真停火”還是“休整期”?
協議面臨考驗
01
停火協議第一步,能順利完成嗎?
國際輿論認為,達成第一階段協議是積極進展,但和平前景依然不明。
其一,第一階段協議的落實存在諸多難點,包括以方被扣押人員的身份確認問題、在廢墟中尋找被扣押人員遺體以及雙方是否切實遵守停火承諾等。
多名巴勒斯坦專家認為,協議落實的關鍵問題之一在於如何監督。巴勒斯坦分析人士胡薩姆·達賈尼説,停火協議需要明確、可信、不流於形式的國際監督,過往經驗表明缺乏監督將導致停火協議迅速崩潰。
西北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晉則認為,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停火,第一階段其實有很大難度。第一階段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包括哈馬斯要釋放被關押的以色列人員、歸還被關押人員的遺體,同時以色列要停止軍事行動,要釋放更多被關押在以色列監獄當中的巴勒斯坦人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在未來幾天內完成。而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沒有辦法直接溝通,只能依靠于相關斡旋方,並在聯合國和國際組織的幫助之下完成。這一行動難度是很大的,很有可能在短期內出現各種誤會,進而可能會使得相關的和平進程中斷。
02
實現長久和平,最大挑戰是什麼?
分析認為,真正的挑戰在於下一階段的和平協議。如果按照特朗普政府的“20點計劃”,以軍完全撤出加沙地帶、哈馬斯解除武裝將是下一階段談判重點。
哈馬斯堅持將以色列結束佔領、巴勒斯坦建國作為完全解除武裝的前提條件。而內塔尼亞胡政府目前僅同意第一階段協議,沒有對以軍完全撤出加沙地帶作出明確承諾。英國《金融時報》評述,加沙民眾和哈馬斯方面擔心,停火協議最終僅淪為一項美國促成的人員交換協議。
西北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晉認為,想要走向長久的和平,以色列和哈馬斯實際上都面臨很大的挑戰。從以色列內部來説,右翼和極右翼政治力量一直髮揮非常大的阻攔作用,不願意當前的停火協議生效,也不願意停火協議轉化成長期的和平。而哈馬斯內部同樣也存在強大的反對聲音。在第二階段停火協議的文本意見當中出現要求哈馬斯所謂“自我解體”,或者影響力大大下降的條件,這對哈馬斯來説是很難接受的。
分析表示,未來的長久停火是建立在加沙地帶新的政治機制的基礎上的,這就考驗到巴勒斯坦內部的派系關係,包括未來加沙地帶政治格局、哈馬斯的地位,以色列應當扮演什麼角色、未來國際社會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應該如何合作、怎樣重新開啟相關的經濟建設和戰後的重建等,這一系列問題都很複雜。
再接下來,加沙重建以及“兩國方案”的落實更是漫長且艱難的過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9日呼籲各方抓住機會,建立通往結束佔領、承認巴勒斯坦人民自決權、實現“兩國方案”及達成巴以永久和平、中東和平與安全的政治路徑。
03
人道物資能解決民眾根本問題嗎?
以色列與哈馬斯此次達成協定,被視作通往和平的第一步。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危機會在短期內迎來緩和。
隨著以色列放開邊境管控點,而且執行第一階段停火協議,相關運輸也會迎來比較暢通的階段,所以加沙地帶民眾能夠在短期內獲得比較充分的人道主義物資供應。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加沙當前的經濟形勢基本已經癱瘓,未來要長期依靠國際社會援助。那麼國際社會能否長期保證對加沙地帶200多萬民眾的充足援助?分析認為,從目前局勢來看,這個問題恐怕要打一個問號。此外,如果未來加沙衝突重啟,那麼運送物資的通道也勢必會受到嚴重影響。未來加沙的人道主義境遇恐怕還是會面臨諸多挑戰,也需要國際社會更多的幫助和支持。
身處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分析人士穆斯塔法·易卜拉欣説,當前協議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但還不代表持久和平的到來,“鋻於此前加沙短暫停火的經驗,巴勒斯坦人民只能謹慎樂觀”。
“最重要的是重塑巴以民眾的和平信心”
中東媒體認為,目前的停火協議沒有消除這場衝突的根源,當前最重要的是重塑巴以民眾的和平信心。巴勒斯坦分析人士達賈尼説,加沙需要的不僅是停火協議,更需要各方和國際社會對確保悲劇不再重演的意願和決心,以及阻斷暴力循環、重燃發展希望的計劃。
新一輪巴以衝突延宕兩年,加沙民眾苦難深重,停火協議受到地區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歡迎。國際輿論認為,這份協議是一個積極進展,但也是各方出於內外壓力和政治考量下的産物,協議具體落實和後續進程仍然充滿不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