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隊:以熱愛叩問極地歷史文明
2025-10-13 11:00:44來源:中國新聞網編輯:田媛媛

  中新社拉薩10月12日電 題: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隊:以熱愛叩問極地歷史文明

  中新社記者 應妮 趙朗

  金秋時節,高原的天氣早已入冬。10月6日中秋節這天,何偉和考古隊員們還在海拔4000多米的野外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這趟她們已經在阿裏地區的考古工地工作了十余天。部分女隊員則正在昌都市進行野外考古。常年奔波于高海拔的現場,對這支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隊而言,已是家常便飯。

  來自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的何偉是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隊隊長,2010年從西北大學碩士畢業後,她選擇回到自己長大的地方,從事一線考古工作。工作15年來,她幾乎參與了西藏所有重大考古項目,從阿裏地區的桑達隆果墓地到日喀則的瑪不錯遺址,這兩個項目分別入選2020年度和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高原女子考古隊目前共有8名成員,平均年齡30歲左右。“當時所里加我一共兩名女性,後來女生越來越多,隊伍就形成了。”説起考古隊的成立,在何偉輕描淡寫的敘述中似乎十分自然,但只有身處其中才知道,這些女生們多麼熱愛考古。

  隊員旦增白雲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從金融機構辭職後,她在2019年加入女子考古隊,工作至今已參加10余項重大考古項目——一線的錘鍊讓這位跨專業的新手迅速成長起來。她記得自己參與的第一個考古項目是格布賽魯墓地,海拔3900多米,地勢複雜,車輛難以進入,大家每天帶著乾糧徒步往返數小時,“要經過土林,上坡下溝,發掘到重要遺存時,即便再晚也要清理完成,有一次要等天黑採集樣本,不巧趕上暴風雨,我們直到深夜12點才完成取樣工作,天氣冷得只能撿柴生火取暖。”

  她介紹,每年野外考古時間少則四個月,最長有二百多天。雖然環境艱苦,但現場成果常常令她興奮不已,一件她悉心從土裏發掘並精心捧出的陶器,已經陳列在西藏博物館新館。

  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畢業的德吉央宗,與旦增白雲同年入職。她在大學實習期間便喜歡上了考古,畢業後進入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工作這些年來,她越來越嚮往還沒有被考古解鎖的地方,“儘管偏遠艱苦,但能讓我近距離了解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滿足我探索未知的渴望。”更讓她引以為豪的是,自己參與發掘的考古項目能豐富青藏高原歷史,如桑達隆果墓地為實證當地與中原地區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瑪不錯遺址是青藏高原腹地迄今已發現海拔最高、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歷史進程的生動見證。

  2024年,“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女子考古隊”獲得全國三八紅旗集體榮譽。何偉認為,“在‘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特殊環境中,考古本就備受關注。西藏高原女子考古隊以熱愛叩問極地歷史文明,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譽,但是壓力的鞭策一直在,我們需要快速成長起來。”

  在她看來,20世紀40、50年代,中國女性參與考古幾乎是空白,如今的考古領域,從認知上不再對女性限制,“不僅考古,越來越多的行業,女性也站在了重要位置上。”

  德吉央宗認為,無論性別,所裏的考古隊員都做著同樣的工作。“榮譽給了人們平視女性參與考古工作的價值。”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