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0月13日電 題:城鄉融合、協同創新雙提速——長三角一體化涌動發展新活力
新華社記者楊紹功、魏一駿、胡潔菲
金秋時節,稻香蟹肥。豐收秋景裏的長三角,涌動著蓬勃的發展活力。曾經“多不管”的毗鄰區,正變身為城鄉融合發展的熱點區;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正隨著行政壁壘的打破和制度的完善日益深化;城鄉融合與協同創新的快速推進,正成為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的有力驅動。
毗鄰區變身城鄉融合熱點區
安徽馬鞍山市博望區丹陽鎮和江蘇南京市江寧區丹陽社區僅一巷之隔,原本是社會治理的末端,卻隨著蘇皖“兩省一街”丹陽警務室的設立,成為跨省融合、高效治理的新樣本。
近日,戶籍在南京、工作在馬鞍山的吳先生到警務室辦居住證,因忘帶身份證擔心白跑一趟,不料在“江蘇綜合窗口”核驗身份後,就能在“安徽綜合窗口”辦理居住證。
以治理融合為發力點,長三角城鄉融合持續深化。近年來,安徽對標滬蘇浙,利用人才交流、人才自由流動等合作方式,充分發揮區域協調機製作用,讓毗鄰區發展水準得到顯著提升。
上午9點多,上海遊客徐女士已在山塘老街吃完早飯,拎著浙江平湖的“老鼎豐”玫瑰米醋在咖啡店歇腳。“半個小時就在浙江、上海走了個來回,這樣的跨省漫遊太奇妙了!”
浙江平湖市廣陳鎮山塘村黨總支書記金建東説,山塘老街橫跨浙滬,曾因行政區劃分割發展受困。2016年,浙滬兩地啟動“明月山塘”景區建設,統一建築風貌、共享旅遊資源、聯合招商運營,老街修舊如舊,商鋪業態互補,遊客漫步其間已感受不到省界的存在。
城鄉融合創造的是發展效益,縮小的是發展差距。上海金山區與浙江平湖市不僅打通商業街,還在毗鄰地區發展高附加值農業新産品,努力實現跨省合作共贏。
破壁立制促創新協同再深化
湖州南潯區的惠智康(浙江)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之前在位於上海的南潯(青浦)人才科創中心進行研發,去年研發獲得突破後到南潯區的長三角高層次人才科創基地投入轉化。
破除行政壁壘,激活要素流動。從上海青浦到浙江南潯,惠智康遷移的直線距離不到80公里,享受的是長三角人才、技術、製造配套等要素流動疊加的便利。南潯區人才産業集團董事長虞岱説,打破區域限制、轉變協同方式,傳統的“本地築巢”正變為“鄰鳳築巢”。
協作載體不斷創新,科創協同走深走實。行駛的汽車上,各種噪音疊加,多個人在説話,智慧中控設備聽誰的、作何反應?這是計算機語音識別領域的經典技術難題。
去年,三省一市聯合發佈首批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其中的“長三角語言計算創新聯合體”由位於蘇州的思必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建設。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等開展攻堅,思必馳優化抗噪語音識別引擎以及聲紋識別等技術。如今,合作新成果已運用在長三角製造的汽車上,主駕、副駕和其他乘客的聲音可以被車機更準確識別和理解。
滬蘇浙三省市交界點的方廳水院,主會館宴會廳天花板上的荷葉燈,可以還原從日出到星夜的光線變化,滿足不同場景燈光需求。支撐這一技術新成果的,是復旦—歐普全球智慧照明校企聯合實驗室。在那裏,適老光環境、大空間光環境等課題正推進研究。
深度融入一體化,協同創新蘊新機。復旦大學智慧機器人與先進製造創新學院副院長張萬路説,這個校企實驗室正充分利用長三角一體化優勢,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培養創新型人才。
今年7至8月,滬蘇浙皖四地人大常委會分別表決通過《關於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該法規自9月1日起同步施行。這是長三角首部以協同立法的形式針對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制定的地方法規,是長三角“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以制度創新推動全方位協同創新的新嘗試。
融合創新迸發高品質發展活力
秋收時節,嘉善窯望豐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入業務繁忙期。由浙江嘉善縣幹窯鎮多個村莊組建的這個農事服務企業,提供從育種育苗、耕收服務到糧食加工、農産品銷售“一條龍”服務。
依託長三角科技賦能,接單耕種長三角的農地,該公司已累計耕作長三角區域農田達3萬畝,其中江蘇吳江有1000多畝,上海青浦約500畝。
科創協同與城鄉融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正助推長三角迸發高品質發展的新活力。
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依託5G等先進技術建設的農業蟲情、農田、土壤、氣象智慧監測站,正全天候監測水稻成熟情況。再過20天左右,這裡的“江村大米”將開鐮收割。綠色有機、高科技含量雙重助力,讓“江村大米”最高能賣到12元一斤。
這個季節,遊客們乘著滬蘇湖高鐵列車,循著稻米香來到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不僅能品嘗稻蟹的鮮香,還能一窺長三角一體化帶動産業升級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場景。
全球首條8英寸硅基氮化鎵量産線,國産首臺商用200kV場發射透射電鏡,全球領先的人形機器人生産線……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投産投用,顯示著城鄉融合、協同創新雙提速帶來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