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
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把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情解決好,讓大家笑容更多、心裏更暖”。
△今年新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互聯網,發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
民生連著民心,百姓身邊的小事,始終是總書記牽掛的大事。
“十四五”開局之年,總書記在廣西桂林毛竹山村考察時對鄉親説:“我忙就是忙這些事,‘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一路走來,總書記始終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無論國事多麼繁忙,都要抽出時間深入基層,看看人民群眾生活得怎麼樣,有什麼好的經驗可以交流推廣,有什麼操心事、煩心事需要解決。
時間,鐫刻奮鬥足跡,繪就溫暖答卷。“十四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錨定讓人民生活幸福這一“國之大者”,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接續奮鬥中不斷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為現實,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位於貴州黎平縣肇興侗寨的侗鄉特色産業基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蜂蠟為墨、用蠟刀為筆,在土布上繪就精美的圖案。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細看精湛的工藝和各類蠟染文創,關切詢問“技藝從小就學的吧”“産品受歡迎嗎”“合作社有多少社員”“有沒有自己的品牌”。
勤勞智慧的侗家人,把代代相傳的文化做成了家門口的産業。這家非遺手工合作社,為寨內200多名婦女提供了穩定就業,並帶動周邊村寨婦女居家就業增收,2024年産值達1800萬元。
在之後的雲南之行中,總書記又來到玉龍雪山腳下的麗江現代花卉産業園,詳細詢問花卉品種、市場銷路、收入等情況。聽到當地村民説在這裡工作掙錢顧家兩不誤、在花海裏上班特別開心,總書記高興地説:“你們這個事業搞得很興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祝你們的生活像花兒一樣美!”
△2025年7月11日,花卉工人在雲南麗江現代花卉産業園的溫室大棚內採摘鮮花。
暖心話語,飽含牽掛。一次次赴地方考察、主持召開重要會議,總書記關心群眾就業、收入,心繫“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2022年6月,正值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關鍵當口,總書記來到四川宜賓學院,了解企業招工的需求和畢業生簽約率等情況。他強調:“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進一步挖掘崗位資源,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學校、企業和有關部門要抓好學生就業簽約落實工作,尤其要把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有殘疾的、較長時間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作為重點幫扶對象。”
2024年5月,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就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進行第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就業當作民生頭等大事來抓,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制度機制,增強工作合力。
當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的意見》發佈,從中央層面為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作出頂層設計。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推動下,我國持續加大穩就業促增收力度。“十四五”以來,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連續4年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4年快於全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速。
今年國慶前夕,上海寶山區最大的“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項目正式揭牌。
這一項目面向建設者、家政從業者、快遞員等一線勞動者,提供一千多張床位,每床每月價格600元至900元,房間和社區內環境整潔舒適。“一張張溫暖的床”,築起“一個個安居的夢”。
2023年11月,在上海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調研。“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總書記説,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住房的多樣化、多元化需求,確保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
△2024年2月23日,在上海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住戶和志願者製作手工元宵。
老百姓的需求是實在的、具體的,落實到日常生活裏,是病有所醫、學有所教、住有所居……
202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視頻連線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時強調,要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特別要強化對特困、低保、高齡、失能老年人的兜底保障”。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在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叮囑:“凡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都要從最大努力彰顯社會公平正義出發,在政策上系統設計,不能顧此失彼。”“老百姓的感受在哪方面最強烈,大家一定不要忽視了。”
從“加強停車位、充電樁等便民設施建設”,到“為廣大市民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再到“高度關注‘一老一小’,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托幼一體服務”等,這次會議進行了細緻部署,充分體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價值旨歸。
△2024年9月23日,重慶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一角。2023年4月,民主村更新項目完成,社區環境煥然一新。
“十四五”以來,經濟發展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民生保障網越織越密。
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都在95%以上;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4萬多個,惠及4000多萬戶、1.1億人;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舊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萬套(間)、惠及3000多萬群眾……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樁樁件件為民實事,直抵人心,贏得民心。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説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習近平總書記曾説:“人民群眾什麼方面感覺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我們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
2013年2月,在甘肅定西,習近平總書記從鄉親的水缸舀起一瓢水,嘗了嘗,水的滋味讓他眉頭緊鎖。總書記專程來到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工程建設情況,叮囑當地和隨行的有關國家部委負責同志,讓老百姓早日喝上乾淨甘甜的洮河水。
去年9月,總書記再次來到隴中。聽到甘肅打算在引洮供水工程受益區打造大型現代灌區,得知定西的馬鈴薯、中藥材等種植業蒸蒸日上,總書記深感欣慰:“引洮供水工程建得很好,解了燃眉之急。要多抓這樣造福人民的工程,切實解決老百姓面臨的生産生活問題。”
如今,一渠洮河水惠及蘭州、定西、白銀、平涼、天水5個市14個縣(區)600多萬群眾,過去“靠天吃飯”的當地農業也重煥生機。
△位於甘肅定西安定區內官營鎮的引洮工程渡槽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這是擲地有聲的宣示,更是念茲在茲的行動。
在湖北潘家灣鎮四邑村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先後走進村養老服務驛站、黨群服務中心,察看養老設施和便民惠民服務情況。他叮囑,要抓住“一老一小”這個重點,更加精準有效地為群眾排憂解難。
“我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群眾最困難的時候,黨和政府就是大家的強大依靠,一定會幫助大家克服困難、重建家園。”在遼寧葫蘆島看望慰問受災群眾,總書記詳細詢問當時房屋被淹和村民轉移情況,叮囑當地幹部務必安排好群眾生産生活,確保溫暖過冬。
…………
殷殷囑託化為一項項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堅實行動。
今年6月,《關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公佈,統籌解決群眾反映強烈、迫在眉睫的民生痛點問題和長期積累、複雜難解的民生堵點問題,推動更多資金“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7月,《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公佈,面向育兒家庭全國範圍全面直接發放現金補貼。
一位網友“曬”出帳單:家有倆寶,老大秋季上大班,正好趕上好政策,一年預計少花費近5000元。老二1歲多,一年能領到3600元育兒補貼。
“十四五”以來,國家財政的民生導向更加鮮明,民生領域財政投入佔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0%以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2025年3月19日,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康巴什區一所托育園,老師陪伴孩子做體能遊戲。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要研究推出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強的民生政策舉措,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涉及老百姓的事情關鍵在實,各項政策舉措要實實在在、富有實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樸實的話語,體現著總書記大黨大國領袖深厚的人民情懷,彰顯著共産黨人心繫人民的赤子深情。
總監製丨閆帥南 王姍姍
監製丨馬麗君
製片人丨興來 寧黎黎
執筆丨張亞楠
編輯丨江雨航 楊彩雲 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