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面對深刻變化的國內外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創造性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標誌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並作出重要部署。更好推動“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定不移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品質發展,以新質生産力激發新動能,以改革創新構建新型生産關係,以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贏得戰略主動。
鍛造發展新優勢的成功實踐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5年來,全國上下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不斷集聚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
以創新驅動重塑比較優勢。5年來,我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步伐加快。研發投入強度持續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新突破,在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等諸多領域取得重大成果,進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提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通過促進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産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未來産業有序佈局,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不斷提升。這些都使我國的比較優勢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特別是“工程師紅利”轉變,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邁進。
以協調聯動激活後發優勢。5年來,我國致力於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成效顯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增長極動力強勁。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農業農村現代化水準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這種“全國一盤棋”的統籌謀劃,有效激活了欠發達地區的增長潛力,使後發地區能夠借鑒先發地區經驗實現更高起點、更有效率的發展,激活後發優勢,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持續增強。
以綠色轉型夯實競爭優勢。5年來,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成果持續鞏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構建形成,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取得顯著進展,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步伐加快,綠色低碳産業蓬勃發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探索取得積極進展。這些不僅極大改善了生態環境品質,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而且為高品質發展注入了持久的綠色動能,使我國在全球綠色化發展浪潮中搶佔先機。
以高水準對外開放拓展發展優勢。5年來,我國堅定維護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自貿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穩步推進,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等開放平臺影響力持續擴大,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持續縮減,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通過暢通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深度融入全球産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形成了對全球先進資源要素的強大引力場。
以發展成果共享彰顯制度優勢。5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脫貧攻堅成果得到持續鞏固,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就業優先政策持續強化,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穩步提升。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了最廣泛的發展共識,激發了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也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明確主攻方向精準發力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就,充分證明了新發展理念的實踐偉力。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面臨的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面向“十五五”時期,越是形勢複雜,越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事關高品質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精準發力、務求實效。
搶佔人工智能等領域科技制高點,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歷史機遇,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産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快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創新,強化算力、演算法、數據等高效供給,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強人工智能同産業發展、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相結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産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加快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創新數據、知識、技術等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健全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統要素配置機制。
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築牢高品質發展生態根基。以“雙碳”目標為牽引,優化能源結構,持續提高新能源供給比重,推進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推動能源消費綠色化低碳化。推動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能源等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落實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科技、環保政策。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塑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推動貿易創新發展,促進外貿提質增效,優化升級貨物貿易,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推動進出口平衡發展,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加強與共建國家戰略對接,深化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
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施城鄉居民增收計劃,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加強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擴大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供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著力處理好幾個重要關係
推動“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運用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幾個重要關係。
一是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關係。堅持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體制機制,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水準,確保正確方向。同時,鼓勵地方、基層、群眾大膽探索、先行先試,通過實踐反饋不斷優化政策。實現“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基層探索良性互動。
二是處理好戰略一致性與政策精準性的關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在具體政策的執行中,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精準施策,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實現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
三是處理好鞏固傳統優勢與培育新動能的關係。傳統産業在我國經濟中仍佔很大比重,是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重要基礎,不能被視為“低端産業”簡單退出。需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進行改造提升,鞏固傳統産業規模與配套優勢,使傳統産業煥發新機。同時,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前瞻佈局未來産業。
四是處理好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的關係。科技自立自強不等於關起門來搞創新。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堅持胸懷天下,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主動設置全球性創新議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形成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相互促進的生動局面。
五是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既要創造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後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確處理增長和分配的關係,把“蛋糕”切好分好。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和財富積累機制,支持勤勞創新合法致富,鼓勵先富帶後富促共富。
【作者張佔斌 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