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釜山到慶州,習近平主席韓國之行牽動世界的目光。
“當今世界還有很多難題,中國和美國可以共同展現大國擔當,攜手多辦一些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實事、好事。”在中美元首會晤中,平實的話語擲地有聲。
“越是風高浪急,越要同舟共濟”“不斷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亞太和世界提供新機遇”,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一階段會議上,中國聲音盡顯大國氣度。
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有大國的胸懷和擔當。什麼是大國?什麼是大國擔當?此行的三個維度,有一份答案。

中美元首會晤中,習近平主席向特朗普總統講起中國的發展道路,“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未來5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議”。
錨定中國式現代化宏偉目標,十四個五年規劃(計劃)環環相扣、接續推進,把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發展起來的中國,於世界而言,是威脅還是機遇?
看歷史,“70多年來,我們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從來沒有想挑戰誰、取代誰,而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做更好的自己,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遇”。
看現實,過去5年,中國貨物和服務貿易規模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累計吸引外資逾7000億美元,對外投資年均增速超過5%。
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何其艱巨、何其宏闊,其“穩”與“進”,本身就是世界的“利”與“機”,更是中國為世界進步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將自身發展置於人類發展的坐標係,以自身發展為世界發展創造新機遇”,中國走的是一條自強不息的發展之路,也是一條立己達人的攜手同行之路。
大國擔當,在“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的清醒堅定中。
百年變局的十字路口,不確定性、不穩定性衝擊著國際秩序,“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成為緊迫的時代課題。
“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共同營造開放型區域經濟環境”“共同維護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共同推進貿易數字化綠色化”“共同促進普惠包容發展”,風高浪急之時,5個“共同”繪就構建亞太共同體的路線圖。
回望APEC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個中國時刻:2013年巴厘島,首次提出“亞太命運共同體”;2014年雁棲湖,啟動建設亞太自貿區進程;在亞太合作走向下一個30年之時,深刻總結亞太合作歷程的有益啟示,推動亞太合作再出發。
關鍵當口,關鍵引領。這一次,國際社會又望向中國,期待著2026年中國第三次擔任亞太經合組織東道主。
再放眼更廣袤的世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應者雲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不斷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四梁八柱。
于逆流洶湧中勇毅前行,中國腳踏實地的行動,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確定性、穩定性和正能量。
大國擔當,在“多為這個世界注入信心和力量”的務實行動中。
大國與周邊如何相處,折射出大國的世界觀、秩序觀和價值觀。
今年以來,從東南亞、俄羅斯到中亞,再到此次韓國之行,中國元首外交持續落筆周邊。“親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落地生根,中國同周邊國家紛紛建立起雙邊的命運共同體。
國際媒體評論:中國向世界展現了什麼才是大國同鄰國相處的正確之道。
今年6月韓國新政府成立後,習近平主席同李在明總統通電話,引領兩國關係良好開局。這次韓國之行,是習近平主席時隔11年再次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是李在明就任韓國總統後的首次中韓元首會晤。
“中韓應堅守建交初心,堅定睦鄰友好方向,堅持互利共贏目標,推動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向更高水準邁進,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變亂交織的地區和國際形勢注入更多確定性。”不進則退的關鍵期,習近平主席此訪將為中韓關係下一步發展指明方向。
大國擔當,在“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的胸懷氣度中。
時代大潮奔涌而來,大國之大,在體量大,更在動蕩變革中的擔當力;在實力與地位,更在風雲變幻中的引領力。人心所歸,惟道與義。一個闊步復興的民族,一個胸懷天下的大國,“應該對人類社會有更大的貢獻、更大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