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北美觀察丨法官叫停“首都駐軍” 白宮“派兵治城”遭全國司法圍堵
2025-11-21 22:28:3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楊磊

  當地時間11月20日,美國聯邦地區法官裁定,特朗普政府在華盛頓特區維持數月的國民警衛隊部署行動違法,要求結束這場“首都駐軍”。不過,法官並沒有讓命令立刻生效,而是將其暫緩21天生效,推遲到12月11日前後執行,為白宮留出了上訴窗口。這份“先判違法、後緩執行”的裁決,把總統能否繞開地方同意、以治安名義向城市派兵的問題,從政治爭吵推向了更清晰的司法坐標係。

北美觀察丨法官叫停“首都駐軍” 白宮“派兵治城”遭全國司法圍堵

△美聯社報道,法官下令特朗普政府在首都華盛頓特區停止部署國民警衛隊

  為何會有“首都駐軍” 又為何會被告上法庭

  這場官司要追溯到今年夏末。

  今年8月11日,特朗普宣佈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進入“治安緊急狀態”,隨後把特區國民警衛隊的指揮權收歸聯邦,並從外州調來一批國民警衛隊進城巡邏,累計超過兩千人,部署在地鐵、公園和一些治安敏感區域。白宮當時的説法是:要壓制暴力犯罪,保護聯邦機構和首都安全。

  華盛頓總檢察長很快提出反對,向地區法院提起訴訟,理由為:治安和警務日常歸地方政府管轄,總統可以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兜底”,但不能不經過市長同意就長期接管,更不能讓外州部隊在首都做常態化執法。

北美觀察丨法官叫停“首都駐軍” 白宮“派兵治城”遭全國司法圍堵

  △美國政治新聞網報道,聯邦法官裁定,特朗普政府向首都華盛頓特區部署國民警衛隊非法,並稱其無權派遣軍隊以“威懾犯罪”

  地區法官20日的裁定支持特區政府的立場。法官在長達61頁的意見書中明確表示,總統可以保護聯邦財産,但不能把“對付犯罪”當作理由,在沒有地方同意的情況下長期派兵進城,並把外州國民警衛隊當作首都治安力量來使用。

  接下來的程式路徑清晰而且幾乎可以預期:司法部大概率會在暫緩期內向哥倫比亞特區巡迴上訴法院提起上訴,並申請繼續凍結地方法院命令;一旦上訴法院作出裁斷,該起案件很可能與其他城市的同類官司一道,最終被推到最高法院統一定界。

  全國訴訟版圖正在成形 首都成最特殊一塊

  若只把今日的裁決理解為“首都是否需要駐軍”,就低估了其中的含金量。

北美觀察丨法官叫停“首都駐軍” 白宮“派兵治城”遭全國司法圍堵

  △路透社報道,聯邦法官裁定特朗普政府在首都華盛頓特區部署國民警衛隊違法,該訴訟正與全國其他類似案件同時進行

  過去幾個月中,特朗普在多個民主黨主政的城市動用或威脅動用國民警衛隊,比如洛杉磯、波特蘭、芝加哥等地,理由都差不多:治安惡化、移民執法受阻、聯邦機構需要保護。由此引發的訴訟已經在全國鋪開,伊利諾伊州與芝加哥的案件甚至已經進入最高法院的緊急審理階段。換句話説,目前全美範圍內對“聯邦派兵”的司法圍堵已成體系,成了一場全國性的“派兵合法性大考”,而華盛頓特區作為首都,是聯邦權力的核心舞臺,也是政治敘事最容易被放大的地點,於是先被法官給出了一個明確答案。

  另外,華盛頓的特殊性也讓它更容易成為爭議焦點。華盛頓並不是州,自治權來自國會授權;同時,特區國民警衛隊原本就是為應對首都安全危機而備,在歷史上也更容易被總統直接調動。但今天法官劃出的權力邊界是:總統可以“兜底”,但必須是緊急、有限度的“兜底”;而不得把緊急權力常態化為地方接管。

  更深衝突:聯邦與地方 誰説了算?

  從洛杉磯到芝加哥,再到今天的華盛頓,把全美這些案子串在一起思考,不難發現,其背後都繞不開一個老問題:城市治安到底歸誰管?而同時也應看到,這不僅是治安議題,更是美國聯邦制的一道裂縫:聯邦權力何時可以壓過地方警務自治。

  白宮的邏輯是:總統有法律授權,在“常規力量不夠用”的時候可以臨時調動國民警衛隊執行聯邦法律;而地方政府的邏輯是:治安是州政府的日常權力,聯邦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可以介入,而且必須是短期、有限度的。

北美觀察丨法官叫停“首都駐軍” 白宮“派兵治城”遭全國司法圍堵

  △《紐約時報》報道,聯邦法官在長達61頁的意見書中寫到,出於多種原因,特朗普政府8月開始在首都展開的部署行動非法

  今天的法院判決就是在這條分界線更靠近“地方優先”的一側落下了法槌。它既是對地方自治的法律確認,也是對聯邦政府在國內派兵權的一次制度性“回看”。

  目的與效果:治理上難説見效 政治上卻很“見效”

  那麼,白宮派兵究竟有沒有達到目的?

  特朗普派兵的公開目的是降低犯罪、恢復秩序和城市安全。但央視記者獲悉,從數據走勢看,相關城市今年暴力犯罪整體都在下降,而且下降趨勢早在派兵前就已經出現,因此很難説改善是派兵帶來的。這也是多地法官質疑派兵必要性的背景之一。

北美觀察丨法官叫停“首都駐軍” 白宮“派兵治城”遭全國司法圍堵

  △《衛報》報道,聯邦法官叫停特朗普政府在華盛頓特區部署國民警衛隊,此舉使特朗普向美國多城派遣軍隊的努力遭遇障礙,並在法律上受挫

  不過,若從政治效果看,派兵確實也獲得了一些“立竿見影的效果”。它把全國議題牢牢拉回“治安、移民、民主黨城市治理問題”上,強化了特朗普強調的“法律與秩序”形象,也讓地方政府處在持續的輿論與行政壓力之下。

  但與此同時,社會憂慮也在積累:軍警力量常駐城市,會不會讓執法過度軍事化?會不會壓縮抗議和公共表達空間?會不會讓地方政府的警務指揮權被架空?這些憂慮並非想像,因為一旦這一做法被最高法院認可並常態化,就可能成為政府處理“城市不順眼問題”的慣用工具,而這正是各地訴訟密集出現的根本原因。

  白宮幾乎肯定會上訴,因為法官已經把撤軍命令推遲21天,這給上訴留出了時間。

  如果白宮上訴並最終案件被推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要解決的便是一個“全國統一標準”問題:總統到底能不能以治安為由,把國民警衛隊派進城市。

  最高法院眼下正在通過緊急程式處理“特朗普訴伊利諾伊”案,案件的核心在於總統能否引用有關“只在戰爭、叛亂,或正常執法力量確實搞不定時才可臨時調動國民警衛隊”的法律,作為把外州國民警衛隊派進芝加哥的法律依據。

  基於最高法院的一貫風格,輿論分析認為,更可能出現的判決結果不會是“總統想派就派”或“總統一律不能派”這種極端答案。接下來上訴法院甚至最高法院會如何書寫邊界雖然答案尚未揭曉,但美國聯邦制在這條路口上的抉擇,已經開始成形。(央視記者 武衛紅)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