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計劃于當地時間11月21日在巴西貝倫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當天進入加時階段。大會主席多拉戈呼籲締約方團結協作,儘快就部分核心議題達成共識。
美聯社關於COP30進入加時階段的報道截圖
多拉戈當天在致辭中説,締約方對COP30部分核心議題目前尚未達成共識,在此關鍵時刻,各方需要展現合作與團結精神,推動達成共識,維護《巴黎協定》成果。
COP30會議現場
今年是《巴黎協定》達成十週年。此次會議被視為全球能否將《巴黎協定》所設定的“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升幅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這一目標從科學共識轉化為務實行動的關鍵節點。各方對COP30寄予厚望,希望大會成果能為下一個十年的全球氣候治理指明方向。
會場外呼籲應對氣候變化的橫幅
本屆大會主要議程之一是推動實現去年巴庫氣候大會(COP29)設立的氣候融資目標,即到2035年發達國家每年至少籌集3000億美元及全球每年至少籌集1.3萬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家氣候行動。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韓一元分析認為,各締約方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路線圖問題上以及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籌集資金方面存在分歧,是導致本屆大會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
觀點速覽
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達成共識,各方要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在這關鍵的十年要加快行動。但是當時並沒有制定轉型的時間表和具體的實施措施。去年的COP29上也沒有強化這一承諾。今年有一些國家採取比較激進的態度,要求必須將路線圖納入談判成果。還有一部分國家希望不要明確承諾淘汰化石燃料的截止日期,各國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國情來自主選擇政策和路徑。
另一方面還涉及到資金問題。到2035年發達國家每年至少要為發展中國家籌集3000億美元資金,這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議題。在美國缺席COP30的情況下,怎麼去具體落實機制,發達國家要從哪些領域去動員到這些資金,發達國家內部怎麼去分配責任,都存在著比較大的分歧和爭議。
繼特朗普第一任期之後,美國今年再次退出《巴黎協定》,能源政策也出現倒退,本月更是有史以來首次沒有派出高級別代表團出席聯合國氣候大會。韓一元分析認為,美國的一系列行為對全球氣候治理帶來諸多消極影響。
觀點速覽
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歷史累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的退出會對國際氣候治理進程産生非常大的直接衝擊。本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缺口就很大,美國的缺席使得這一缺口更大,發達國家之間的責任分配也更難。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大國引領以及大國之間互相協調的全球行動,美國的這種不良示範會影響到一些國家的出資意願和減排動力,加劇國家之間的信任赤字,使得本來就面對很多挑戰的多邊合作進程受到更大影響。
由於氣候談判的複雜性,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拖堂”並不少見。在韓一元看來,只有各方擱置分歧、尋求最大共識,才有可能打破當前的僵局。
觀點速覽
這一次各方打破僵局的妥協方案,最有可能的還是暫時淡化或者擱置分歧,弱化一些強制性的語言,以一些較為模糊的原則性的政治承諾,盡可能地爭取到各方的支持和接受。因為氣候談判的進程,本身就不是一路高歌猛進的,有些現階段難以達成共識的議題,就只能留到下一次再繼續談判,這也是近些年來歷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常的進程。
無論怎樣,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各國都面臨著各自的挑戰,特別是在美國缺席的情況下,這麼多的國家願意坐在一起去認真地進行談判,本身就是大會的一個成功之處。
來源:環球資訊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