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線雜誌Slate近日一篇名為《氣候危機需要一個新口號——2攝氏度遠遠不夠》的文章提出,全球氣候治理中通用的 “2 攝氏度溫控目標”,因美國堅持使用華氏度計量而出現“溝通障礙”,導致美國民眾普遍低估氣候變暖的實際速度與嚴重後果。

文章認為,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警示全球氣溫上升 “2 攝氏度” 的風險。在巴西貝倫舉行的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上也反復提及,成員國此前承諾將全球變暖幅度 “控制在遠低於 2 攝氏度以內”的目標。
文章指出,“2 攝氏度” 是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基準,而作為人均碳排放量全球第一、溫室效應主要責任方的美國,至今仍在使用華氏度作為溫度單位。許多美國人本就不願為應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2 攝氏度” 這一宣傳口號更可能讓他們誤以為全球變暖的危險進程幾乎慢了一半。

這一溝通困境實則源於美國本土。50 年前,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諾德豪斯在國內發表論文,警示全球氣溫上升 2 至 3 攝氏度 “將使氣候超出人類數千年適應的範圍”,由此開啟了以 “2 攝氏度” 為核心基準的氣候討論。這一概念逐漸深入人心,成為氣候變化治理的核心 “限速標準”。
2015 年,一份報告指出,“將升溫控制在 2 攝氏度以內已成為全球氣候政策的實際目標”。同年,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簽署《巴黎協定》(美國後來退出該協定),正式確立了這一溫控目標。諾德豪斯選擇使用攝氏度,是因為這一單位是全球科研界的通用標準,就像美國的專業烘焙師也會用克來計量食材一樣 ——人們願意為避免糕點烤焦而進行單位換算,卻似乎不願為守護地球做同樣的事。

美國人或許並不清楚,科學家口中 “2 攝氏度” 的氣候升溫,換算成華氏度後數值往往近乎翻倍。但令人擔憂的是,美國主流電視媒體和新聞報道在提及這一議題時,有時仍僅使用攝氏度,未標注華氏度換算值。截至目前,維基百科 “2 攝氏度氣候目標” 詞條也未提及對應的華氏度數值。

文章稱,在聯合國成員國中,美國是堅持使用華氏度的少數國家之一,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均採用攝氏度計量體系。通常情況下,不必為迎合美國特殊的計量習慣而妥協,但如果小小的溫度單位轉換能讓這一氣候問題的主要責任方警醒,這樣的調整值得嘗試。
來源|總臺環球資訊
編譯|張晗
簽審|楊瓊
監製|鄒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