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首次在非洲大陸舉行。儘管遭到美國方面的反對,會議當天還是壓倒性地通過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約翰內斯堡峰會宣言》。宣言包括氣候行動、債務議題、包容性增長、多邊合作等。

按照傳統,G20峰會領導人聯合宣言一般是在閉幕時通過。但南非總統府發言人文森特·馬格溫亞表示,約翰內斯堡G20峰會打破傳統,在會議首日便通過了領導人聯合宣言。
分析認為,此舉彰顯了二十國集團成員在應對共同挑戰、推動團結合作方面的堅定決心。
正如南非外交部長拉莫拉所説:“世界在這裡,非洲大陸在這裡,全球性機構亦在這裡。多邊主義已得到廣泛認同,多極化世界正切實展開。”

全球治理體系中需要非洲力量
首次在非洲大陸舉辦的G20峰會具有里程碑意義。作為G20中唯一的非洲成員國,南非與2023年新晉正式成員非洲聯盟共同構成“一國一盟”的雙重代表機制。這一結構性變革顯著增強了非洲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集體話語權,標誌著國際權力架構的重要調整。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峰會前夕特別指出:“非洲在全球機構中仍處於嚴重代表不足狀態。G20應當成為糾正這一歷史不公的平臺,推動改革使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獲得實質性的政策制定參與權,構建更具包容性、代表性和公平性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俄羅斯媒體稱,G20峰會為非洲提供了重要契機,可借此闡明其對全球治理體系與時俱進改革的訴求。
G20峰會首次在非洲舉行,不僅是具有象徵意義,更是經濟活力與戰略地位提升的必然結果。近年來,非洲經濟展現出強勁韌性,據世界銀行預測,預計非洲2025年經濟增長率將達到4.2%。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年輕的人口結構、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以及日益成熟的市場環境,都使非洲成為國際資本與地緣政治博弈的新焦點。

美國缺席為何反促共識?
本次峰會因美國的缺席出現了雜音。由於南非與美國外交關係的持續緊張,美國未派代表出席峰會。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2月1日,美國將接任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白宮表示,美國在這次峰會上的唯一角色將是美國駐南非大使館的代表出席正式的交接儀式。南非外交部長拉莫拉則表示,將派出對等官員交接。
有人擔心當美國接任G20輪值主席國時,南非外交官可能會被排除在會議之外。南非財政部長埃諾克·戈東瓦納此前回應説:“南非是G20成員國,不是受邀國。所以我們不需要任何人的邀請。”他説:“如果美國不希望我們參與,他們唯一能阻止我們的方式就是拒發簽證。”
牛津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教授羅斯瑪麗·福特在接受卡塔爾半島電視臺採訪時表示,繼缺席韓國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和巴西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之後,美國官員今年再次缺席二十國集團(G20)峰會。
她説,這再次凸顯了一個鮮明對比:中國作為大國,始終踐行對多邊主義和負責任行為的公開承諾;而美國奉行單邊主義,罔顧全球公共利益,只追求一己私利——這種行徑無疑充滿危險。

的確,美國的缺席似乎並未對日益多元化的G20峰會帶來影響。
正如劍橋大學可持續發展領導力研究所理查德·卡蘭德教授認為,那些嚴肅分析的人不會太看重美國的缺席。諷刺的是,美國的缺席可能會為達成真正的共識創造更多空間。

中非合作成果是雙贏最有力的證明
牛津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教授羅斯瑪麗·福特認為,與特朗普決定結束非洲的免稅時代並對22個國家加徵15%至30%的關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上個月在APEC峰會上宣佈,對所有與北京建交的非洲國家實行零關稅政策。
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2024年,中非貿易規模達到2.1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肯尼亞首都調頻廣播電臺(Capital FM)22日發表社論説,中非合作不僅帶來了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並擴大了貿易;它還改變了發展模型,加強了公共服務,併為整個大陸的數百萬人創造了機會。

文章最後説,在一個經常被分裂和地緣政治競爭標記的世界中,中非合作證明了當國家共同崛起時,它們能飛得更高。
來源|總臺環球資訊
撰稿|楊瓊
簽審|張晗
監製|鄒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