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陰雨天,有些老年人的膝關節就會隱隱作痛。氣溫驟降時,手指關節就可能酸脹難耐。更有甚者,感覺脊柱像被束縛住了一樣,僵硬且疼痛。很多關節炎患者覺得自己的身體變化,比天氣預報還能更準確地預測天氣變化。難道關節真能未卜先知,充當“天氣預報員”?作為骨關節外科醫生,我們要為大家揭開這一現象背後的科學真相。
關節與天氣的微妙關聯
關節之所以能對天氣變化做出反應,主要是因為關節記憶體在豐富的感受器。這些感受器如同一個個靈敏的偵察兵,時刻監測著關節的內部狀態與外部環境的變化。當天氣發生變化時,尤其是氣壓、氣溫和濕度出現較大波動時,關節周圍的組織會隨之發生物理和化學變化。這些變化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便將信號通過神經傳導至大腦,從而讓我們感受到關節的不適。
氣壓改變是影響關節的重要因素之一。當氣壓降低時,關節腔內外的壓力差增大,這會促使關節滑膜組織水腫,關節內的神經末梢受到刺激,就會引發疼痛。舉個例子,在暴風雨來臨前,氣壓通常會大幅下降,很多關節炎患者此時就會感覺到關節脹痛明顯加劇。
氣溫驟降對關節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寒冷會導致關節周圍的血管收縮,血液循環減緩,關節周圍的組織供血不足,代謝産物堆積,刺激神經末梢,可引發疼痛。此外,低溫還會使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等組織的彈性降低,柔韌性變差,關節的活動阻力增大,進一步加重關節負擔,導致疼痛加劇。
濕度的變化同樣會對關節産生影響。高濕度環境會使關節周圍的組織吸收更多水分,發生腫脹,對神經末梢造成壓迫,從而産生疼痛感。對於本身就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人來説,高濕度環境可能會引發炎症反應,導致關節疼痛和僵硬症狀加重。
特殊疾病患者會更敏感

對於患有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疾病的人群來説,關節受天氣變化的影響更大。
以骨性關節炎為例,這類患者的關節軟骨已經出現磨損,關節邊緣骨質增生,關節結構遭到破壞,關節周圍的神經末梢更容易受到刺激。當天氣變化時,關節內的壓力、溫度和濕度發生改變,會直接刺激到這些受損的部位,結果就是導致疼痛加劇。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關節滑膜會發生炎症反應,産生大量炎性介質。在天氣變化時,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受到影響,炎性介質的分泌增加,進一步加重關節炎症,使關節疼痛、腫脹和僵硬等症狀更加明顯。
痛風性關節炎則是由於體內尿酸代謝異常,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內引起的。天氣變化可能會影響尿酸鹽的溶解度,導致結晶析出或溶解,從而刺激關節,引發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