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中美元首通電話。
中方提到,釜山會晤以來,中美關係總體穩定向好,美方表示完全贊同中方對兩國關係的看法。
兩國關係的平穩態勢,為雙方在諸多全球與地區議題上協調合作創造了必要條件。
而當前,正有一個嚴肅議題擺在面前。
通話中,中方專門提到,中美曾並肩抗擊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當前更應該共同維護好二戰勝利成果。
譚主注意到,這是中美元首的交流中,近十年來首次直接提及“軍國主義”。
這個詞,顯然有明確的指向。
近期,日本政府在歷史與領土問題上的一系列挑釁行為,已嚴重衝擊二戰後國際秩序,引發多方強烈反應:
俄羅斯、朝鮮、韓國、馬來西亞、緬甸等國已陸續對日本政府的言行提出批評。這些國家都曾經是日本軍國主義擴張的受害者,並以各自的方式參與了反法西斯鬥爭。
此次,中美也提到了並肩抗擊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的歷史,傳遞的信號很明確——
日本軍國主義出現復活苗頭,應該被視作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亟須各國共同應對。
必須指出,當前國際社會對日本軍國主義死灰複燃的風險,仍缺乏足夠警惕。
這正是中方近期頻頻提出這一問題的原因。
11月以來,中國外交部已經在新聞發佈會和外交場合,8次提到“軍國主義”。
譚主梳理髮現,相關表述已出現變化:從過去警示“防止軍國主義陰魂復活”,轉變為近期強調“堅決阻擊任何復活軍國主義的圖謀”。
這一表述升級,直接對應日本近年的一系列動作。
日本長期存在一種説法,“只要不是軍部專權體制,就不算軍國主義”。然而現實是,日本的諸多行徑已經突破了二戰後為束縛軍國主義而設立的秩序框架,這埋下了軍國主義復活的風險。
我們從日本近期的軍事動向説起——這是最值得警惕的信號。
遏制日本軍國主義復活,首先要求其徹底放棄以武力征服他國的企圖。
這在《波茨坦公告》中有明確規定:
“欺騙及錯誤領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權威及勢力必須永久剷除,蓋吾人堅持非將負責之窮兵黷武主義驅出世界,則和平安全及正義之新秩序勢不可能建立。”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本至少應做到不保持可用於進攻的戰爭力量。
然而,早在2022年,日本已經正式將國防戰略從“純防禦”轉向所謂“反擊能力”建設,做好了“對外打擊”的鋪墊。
為此,日本近年來不斷推進軍備升級。
這在今年已經轉化為實質結果:
今年,日本在海上自衛隊試驗艦“飛鳥”號上完成艦載電磁軌道炮的海上實彈測試。
理論上,電磁軌道炮完全可脫離防禦場景,轉為遠程反艦或對陸精確打擊。
而日本在這次測試中展現的意圖,絕對稱不上克制——日本專門展示了目標船被擊中後的毀傷效果,幾乎同一時間,有自衛隊官員公然叫囂“擊沉福建艦”。
日本類似這種尋求軍備突破的行徑不在少數。
日本防衛省最新計劃,將在與那國島部署中程防空導彈。這裡,距離台灣地區僅110公里。
可以看到,日本一步步系統性地構建起對外打擊體系,已經對周邊國家形成了實質性威脅,正在背離戰後體制為其所設定的和平軌道。
《聯合國憲章》專門設立“敵國條款”,規定包括日本在內的法西斯或軍國主義國家如有再次實施侵略政策的任何步驟,中美等聯合國創始成員國有權對其直接實施軍事行動。
這也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一部分,正義的國家都應該守護這一成果。正如中方在通話中提到,中美曾並肩抗擊法西斯和軍國主義,當前更應該共同維護好二戰勝利成果。
要知道,日本上述軍事動向背後,有著深層的動能——日本國內對軍國主義的制度性約束正在快速弱化,而為軍國主義復活鋪路的動作,卻在各領域全面展開。
正如日本權威國語辭典《廣辭苑》所定義,軍國主義是指“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各領域的政策與組織形式均服務於備戰,國家以通過對外侵略提高國家威望為基本立場”。
審視日本當前的種種動向,正與之高度吻合。
經濟層面:日本防衛省、經濟産業省直接支持企業的軍工生産線,形成國家資本與軍工産業的深度綁定。
法理層面:自民黨多次提出修憲草案,試圖刪除或架空憲法第9條。2025年高市早苗政權上臺後,更將修憲列為現實政治議程,意圖從根本上瓦解戰後和平體制的法律基礎。
社會與教育層面:系統弱化、美化侵略歷史,導致年輕一代對那段侵略歷史的認知日益模糊,而對自衛隊的正面宣傳則不斷強化——這正是思想層面為軍國主義復活做鋪墊。
可見,一定程度上,日本在實質上為軍國主義復活創造了條件。
要知道,中國絕非二戰中日本軍國主義唯一的受害者。遏制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符合國際社會廣泛的共同利益——美國同樣無法置身事外。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吳心伯告訴譚主:
日本軍國主義一旦死灰複燃,首要風險是主動挑起亞太軍事衝突,這不僅將嚴重破壞地區和平,也必然把美國拖入戰火。因此,中美在阻止日本軍國主義復活問題上,完全存在協調合作的空間與必要性,這既是美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責任,也符合其國家利益。
台灣問題,正是日本軍國主義傾向外溢的一個集中體現。近期,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種種錯誤言行,已反復踩踏中方紅線,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日本某些政客毫無道義準則,喪失基本廉恥,其行徑既無擔當,更無基本國際信義。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在這次通話中公開表示“理解台灣問題對中國的重要性”。
從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到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光復,儘管歷經風雨,台灣始終與祖國大陸命運與共、血脈相連。
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從來不是“選項”,而是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這是歷史早已寫下的答案,也是14億多中國人共同給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