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五年會以更大力度支持消費”“將著重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會進一步釋放消費市場潛力”……這兩天,在中國官方公佈《關於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進一步促進消費的實施方案》後,外媒紛紛作出評價。27日,中國國務院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就這一方案作出詳細説明。國際輿論認為,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這份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後首個印發的促消費政策文件,將為各方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步入高品質發展階段。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但是目前,部分供需領域還存在著錯配與堵點。比如,適應居民品質化、個性化需求的新産品創新應用和供給不足;養老育幼、文旅和智慧消費等需求旺盛,但老年用品、智慧終端、低空觀光、IP衍生品等個性化供給數量和品質尚不能滿足需求。
這就不難理解,方案為何強調要“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目的就是讓供給端適應消費趨勢新變化,實現“老百姓想要什麼,供給都能跟得上”。同時,這也會促使企業生産適銷對路、優質優價的産品,實現供需雙向奔赴,進而最大程度激發消費潛力,促進經濟循環暢通。
基於此,《方案》提出兩個階段的主要發展目標:到2027年,形成3個萬億級消費領域和10個千億級消費熱點;到2030年,基本形成供給與消費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高品質發展格局,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升。同時,針對供需錯配的主要領域和堵點環節,《方案》部署了5方面19項重點任務,包括拓展增量、深挖存量、細分市場、場景賦能及優化環境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對《國際銳評》分析説,《方案》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圍繞“老幼中青”等不同年齡人群差異化需求,分別提出了提振消費、增強供需適配性的舉措,體現出中國政府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的取向。
比如,針對老年人普遍存在的行動不便、居家照料需求增加等痛點,將加強養老服務機器人、適老鞋服等産品研發,持續推進互聯網應用及智慧終端適老化改造。針對年輕人注重“個性表達”等,將支持開發更多國潮服飾、IP文創産品等兼具文化內涵與時尚態度的産品等。這種精準匹配將進一步發掘消費潛力,滿足人們更高水準的消費需求。
作為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中國提出消費新目標對世界無疑是個利好。目前中國消費品品種總量已達2.3億種,家電、傢具、文體用品、服裝家紡等100多個品類産量全球第一。《方案》提出“3個萬億級消費領域和10個千億級消費熱點”,無疑將拓寬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空間,為世界創造更多共贏機遇。
具體來看,萬億級消費領域包括老年用品、智慧網聯汽車、消費電子等。以老年用品為例,市場規模已從2014年的2.6萬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5.4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7.3%,成為銀發經濟的重要支撐。千億級消費熱點包括嬰童用品、智慧穿戴産品、化粧品、健身器材等。通過中國持續擴大開放和優化消費市場,更多的優質外國商品與服務將進入中國,而中國培育的消費新動也能更多“出海”,為全球消費市場復蘇注入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創新是促消費的關鍵驅動力。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産品用戶規模已達5.15億,應用場景持續拓展,人工智能終端新産品競相涌現。與此同時,中國連續12年是全球最大網絡零售市場,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保持全球領先。《方案》提出要加速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應用,包括加快佈局新領域新賽道、強化人工智能融合賦能等,這給全球特別是外企提供了重要創新機遇。
德勤中國消費行業主管合夥人張天兵對《國際銳評》談到,中國最新發佈的促消費政策文件,讓包括德勤在內的廣大外企深感振奮。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奧博穆告訴《國際銳評》,就在兩天前,集團在合肥新建的全流程研發測試中心竣工,這將使整車研發時間節省30%,部分新車型研發成本最高可降低50%,“更加深度地契合中國消費者的核心需求”。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中國居民消費需求不斷升級,呼喚更高品質的消費供給和更多元化的消費場景。中國消費新目標的設定與落實,不僅能更好地滿足中國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會讓更多國際人士感受“購在中國”的獨特魅力、體會“深耕中國”的價值意義。
(國際銳評評論員)